淮南100米内附近的人,周边近距离社交圈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4:07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总听朋友念叨,说在淮南想认识新朋友越来越难了。大家下班就窝在家里,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大杂院的日子,那时整个巷子的人都能叫上名字,现在呢?连隔壁装修半个月,我都没见过主人长什么样。

有天晚上下楼买西瓜,发现小区花园里多了几个打羽毛球的年轻人。趁休息时凑过去闲聊,才知道他们是通过小区微信群约着一起运动的。其中有个戴眼镜的男孩笑着说:“本来以为这年头邻居都不来往了,没想到在淮南100米内附近的人里发个消息,真能找到球友。”

消失的弄堂烟火气

记得以前淮南老城区的弄堂里,家家户户开着门,晚饭时分谁家炒辣椒都能香飘半条街。现在新建的小区整洁漂亮,却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。上周在电梯里遇到六楼的阿姨,她抱怨说孙子想找同龄小朋友玩,但在小区里转悠半天都没遇上。

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交往,而是缺少个由头。就像我们单元楼的微信群,起初只有物业通知,后来有人试着发了条:“有没有人想拼单买草莓?”结果炸出十几户邻居。现在群里经常约着团购、遛狗,甚至互相借酱油。这种周边近距离社交圈,反而比刻意组织的社区活动更自然。

菜市场也是个神奇的地方。常去的那家豆腐摊,老板娘总能记得熟客的喜好。前天前面排队的大爷提醒我:“他家豆皮要赶早买,九点后就没了。”就因为这句搭话,我们现在碰面都会点头打招呼。原来交情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。

百米内的温暖

上个月家里路由器坏了,急着赶工的我直接在业主群里求助。没想到叁分钟后就收到对面楼邻居的消息,说他有多余的路由器可以应急。当我站在他家门口接过设备时,突然觉得这栋住了叁年的楼终于有了温度。

现在周末偶尔会看到几个年轻人在凉亭里玩桌游,听说他们是在取快递时认识的。其中有个姑娘说,有次她搬不动大件快递,是同栋楼的小哥顺手帮了忙,后来发现大家都喜欢玩狼人杀,就这么形成了固定的周边近距离社交圈。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近。

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也渐渐熟络起来。先是互相帮忙临时照看孩子,后来约着周末一起去舜耕山郊游。有个爸爸开玩笑说:“咱们这个‘接娃团’都快成互助组了,谁家有事说一声,其他人就能搭把手。”

昨天路过社区广场,看见几位老人在树荫下下棋,旁边围着好些人观战。穿白衬衫的大爷落子后,乐呵呵地对我说:“年轻人也来学两招?我们这儿天天开局。”那一刻,仿佛又看到了记忆里热热闹闹的市井画面。

或许科技越发达,我们越渴望真实的连接。那些在淮南100米内附近的人,可能正等着一次偶遇,一个微笑,或者一句“你家也在附近啊”。毕竟,再智能的手机,也替代不了楼下那碗可以赊账的牛肉汤带来的暖意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