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临近车站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5:16:40 来源:原创内容

弥勒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
那天下午四点多,我刚从弥勒火车站出来,太阳斜斜地挂着,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出站口挤满了揽客的司机,拖着行李箱的游客,还有举着牌子接人的本地人。我站在广场上发呆,一抬头就看见了马路对面那条小巷子——说实话,要不是特意找,很容易就会错过那个不起眼的入口。

巷口窄窄的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斑驳驳的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。几根电线横七竖八地扯在半空中,晾衣绳上挂着衬衫、床单,被风吹得微微晃动。我犹豫了一会儿,还是决定穿过马路去看看。反正离开车还有两个多小时,闲着也是闲着。

一走进这条临近车站的小巷,声音突然就变了。火车站广场上的喧闹像被什么东西隔开了,耳边传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声响——有菜下锅的滋啦声,电视里播放戏曲的咿呀声,还有几个老人在树下下棋时棋子落下的脆响。空气里飘着饭菜的香气,混着一点潮湿的苔藓味道。

巷子不深,走个几十步就能望到头,但弯弯曲曲的,像条懒洋洋的蛇。两旁开着些小店,都是些过日子离不开的营生——理发店、杂货铺、修鞋摊。有个大姐坐在自家门口剥豆子,塑料盆放在膝盖上,豆壳轻飘飘地落进脚下的竹筐里。她抬头看了我一眼,笑了笑,又低头继续忙活手里的活计。

再往里走,看见个老爷子在修自行车。他店门口挂满了各种零件,车圈、链条、轮胎,琳琅满目的。他干活很专注,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机油,拿扳手拧螺丝的时候,胳膊上的肌肉一条条地绷紧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,他头也不抬地问:“修车?”我说不是,就是随便看看。他“哦”了一声,没再说什么,继续忙他的。

这条弥勒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。来之前,我以为车站附近都是匆匆忙忙的,人人脸上写着“赶时间”叁个字。可这里不一样,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,慢到能看清楚阳光是怎么一寸寸从东墙挪到西墙的。

巷子尽头有家米线店,门口冒着热气。我走进去要了碗小锅米线。店里就四张桌子,墙壁被油烟熏得有些发黄,但擦得干干净净的。老板娘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,一边煮米线一边和熟客聊天,说昨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,今天菜市场的豆腐又涨了一毛钱。

等我那碗米线端上来,红油亮汪汪的,铺着肉末、酸菜和几片碧绿的香菜。尝了一口,酸辣得当,顿时觉得这一趟来得值了。邻桌的大爷看我吃得香,笑眯眯地说:“这家店开了二十年了,我每天都来。”他说他儿子在昆明工作,就他一个人住在这临近车站的小巷里,“习惯了,舍不得搬。”

吃完米线,我又在巷子里转了转。发现墙角蹲着只花猫,正眯着眼睛打盹。有人经过,它只是耳朵动动,连眼睛都懒得睁开。几个小孩在巷子里追着跑,笑声清脆得很。他们绕过晾晒的衣物,跳过小水洼,对这巷子熟悉得像是自己手掌的纹路。
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了。不是那种很亮的路灯,是每家每户窗口透出来的、暖暖的灯光。电视机的声音更响了,能隐约听见新闻联播的开场音乐。我该回车站了,慢慢往巷口走,回头看了好几次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藏着太多细碎的生活痕迹。

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火车站广场,那种熟悉的喧嚣又扑面而来。人们拖着行李匆匆走过,广播里列车时刻表一遍遍地念着。我站在马路这边,又回头看了眼那条弥勒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——它安静地待在那里,像另一个世界。

后来我常想,每个城市大概都有这样的地方吧。就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对面,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小巷。它们不宏伟,不现代,却实实在在地承载着普通人的日子。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——剥豆子、修车、吃米线、逗猫——拼凑起来,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