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胡同相同价位服务
路过白山火车站那片老城区,总能看见巷子口叁叁两两站着人。灰扑扑的墙面贴着半褪色的广告,偶尔有电动车滴滴两声挤过去。有个穿工装的大哥蹲在杂货店门口抽烟,突然朝我扬了扬下巴:"找住处?前头胡同里也有,价钱差不离。"
他说的"价钱差不离",倒是让我想起去年在城西汽配城后巷的见闻。也是这样的傍晚,修理厂卷帘门下透着油污味,有个系围裙的胖婶子边拆零件边扯嗓子:"二百块包检修,隔壁街新开的店也这价!"当时觉得惊奇,现在琢磨着,这种民间定价就像湿地上长出的苔藓,自有它生存的规律。
巷子里的生意经
杂货店老板娘倒是健谈,边说边整理冰柜里的矿泉水:"他们有些老主顾就认这地界。火车站人来人往的,临时歇脚的多。不过往南走两个路口,新修的白山新区那边,价格反而更实在。"她突然压低声音,"前阵子有个跑运输的师傅,在胡同里找到个二十块的钟点房,就是条件次点儿。"
墙根下晒着旧棉被的出租屋,窗台上摆着塑料花的小旅馆,其实都在说着同个道理——在这片地界,相同价位服务就像旱季的河道,虽然支流分散,终究都朝着相似的方向去。有个总穿灰夹克的老爷子天天在巷尾下象棋,他说过句挺在理的话:"价钱要是差出五十块,街坊们早传遍了。"
现在不少新来的会先在火车站转悠,然后顺着烟火气往胡同深处走。晾衣杆横跨的窄巷里,偶尔能听见讨价还价:"别处都收两百,你这热水器还是老式的..."声音渐渐被煎饼摊的滋啦声吞没。这种200块钱一次的默契,倒成了市井里不成文的尺子。
记得有回暴雨天,网吧屋檐下挤着几个躲雨的年轻人。其中一个翻着手机嘀咕:"网上说新客站那边开连锁酒店了。"旁边戴眼镜的男孩推推镜片:"得绕两公里呢,这雨...要不还是老地方?"最后他们踩着水花往亮着霓虹灯的巷子去了,鞋底带起的积水映着迷离的光。
五金店老板有次边拧螺丝边闲聊,说他表侄在城南搞装修,回来说现在连城中村都这行情。"材料费涨了工钱可不涨,二百块干半天,大家心里都门清。"他递过来两个螺丝帽,"就像这配件,不同店铺差价超不过五块。"
黄昏时分最适合观察这些明暗交错的生态。报刊亭大爷收摊前会把剩余的都市报迭整齐,他说有些消息比报纸传得快——比如哪家浴室重装了热水器,哪家理发店开始兼营按摩,附近胡同相同价位服务渐渐织成张看不见的网。穿校服的女孩牵着泰迪犬经过,突然对电话那头说:"别去东街那家,妈妈她们小区后门新开了间,也是两张 red paper搞定。"
路灯次第亮起来时,巷子深处的电动叁轮车开始忙碌。车斗里堆着配送的床单被套,有个扎马尾的姑娘站在车边核对单据。她手腕上缠着彩色编织绳,在暮色里格外显眼。或许明天,某个窗台上会多出带着消毒水气息的织物,继续维系着这片街区的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