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康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南康夜间小巷何处寻
南康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南康夜间小巷何处寻?这个问题最近可把我给问住了。昨晚遇到老同学,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打听,说想找点地道的夜宵摊。我愣了半天,突然发现虽然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叁十年,但对夜晚的小巷竟然这么陌生。
说起南康的夜,最先想起的肯定是那些灯火通明的主干道。车来车往,霓虹闪烁,便利店和商场亮得晃眼。可要说小巷子嘛...我挠了挠头,印象里都是白天买菜、送孩子上学的过道,晚上八九点就安静下来了。
记忆里的巷子声光
记得小时候可不是这样。那时候夏天傍晚,家家户户搬出竹床在巷子里乘凉,摇着蒲扇聊家常。卖凉粉的梆子声由远及近,还有推着自行车叫卖豆腐脑的。现在想想,那些声音和光影,才是夜晚小巷该有的温度。
上周五我特意去老城区转了转。说来惭愧,导航显示我在巷口来回走了叁遍,才敢确认这条窄窄的通道能走进去。路灯把青石板照得发亮,墙角偶尔窜过一两只猫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巷子深处居然还亮着几盏灯——是家开了二十年的煲仔饭,老板娘正麻利地给外卖打包。
“现在生意都做到网上啦。”她边说边往煲仔饭里加腊肠,“老街坊搬走不少,但晚上还有年轻人专门来找这口味道。”她指着墙上新贴的二维码,那二维码旁边,还贴着十年前手写的菜单。这种新旧交错的感觉,突然让我明白了什么。
其实南康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这个问题,换个角度想,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,到底想在小巷里寻找什么?是那份熟悉的烟火气,还是忙碌一天后能让人慢下来的角落?
前两天碰到社区工作人员,他们正在给几条小巷安装新的照明灯。“既要保证安全,又不能太亮,得留住巷子那种朦胧美。”他笑着说现在很多小巷都在微改造,有的角落添了长椅,有的墙头挂上了绿植。晚上散步的人渐渐多了,连带着几家手作小店也延长了营业时间。
今晚我又去了那条巷子。煲仔饭店里飘出焦香,隔壁新开的奶茶店有人排队。两个老人坐在长椅上下象棋,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我突然觉得,南康夜间小巷何处寻这个问题,答案可能就在我们重新走进巷子的脚步里。
城市在变,巷子也在变。但总有些东西留下来了,比如那家煲仔饭的味道,比如墙上越来越密的爬山虎,比如夜晚站在巷口时,那份熟悉的归属感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惦记着这些弯弯曲曲的小巷,哪怕它们藏在高楼大厦的阴影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