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尾同城快约一夜,汕尾本地速约当晚
晚上十点半,小陈盯着手机屏幕发呆。明天就要回深圳了,在汕尾出差的这周简直忙到脚不沾地。朋友圈里刷到二马路夜市的热闹景象,他忽然觉得有点亏——总不能白来一趟海滨城市吧?
他试着在本地生活群发了条消息:“初来汕尾求带飞,有没有兄弟推荐宵夜好去处?”没想到五分钟不到,手机就叮叮当当响个不停。阿杰是第一个回复的,直接甩来定位:“哥们儿直接来二马路,我们这儿刚开席!”这种效率让他惊讶,汕尾本地速约当晚还真不是吹的。
意想不到的宵夜局
跟着导航走到大排档,塑料棚下围坐着七八个人。阿杰热情地招手,递过来一瓶冰镇啤酒:“咱这儿没那么多客套,自己倒酒自己喝!”蒸笼里冒着香气的菜粿、煎得金黄的蚝烙、热气腾腾的薄饼,还有那锅奶白色的海鲜粥,瞬间消除了陌生感。
旁边戴眼镜的小林笑道:“我们这儿就这样,约饭不问来路。上周还有个杭州来的朋友,本来只想吃个生腌,结果被我们带着看了日出才放他回酒店。”桌上顿时笑成一片,有人起哄说这是“汕尾特色待客之道”。
夜风带着海水的咸味吹过来,小陈忽然理解了这种即时相约的妙处。在现代社会,大家都习惯了提前叁天预约,反倒是在这座小城,还保留着说走就走的爽快。
深夜海岸线的邂逅
酒足饭饱后,不知谁提议去海边散步。一行人晃悠到金町湾,午夜的海滩上还有零星几个游客。浪花拍打沙滩的声音格外清晰,有个当地姑娘正在教朋友认星座:“看那边亮晶晶的,是北斗七星哦。”
阿杰踢着沙子说:“其实汕尾同城快约一夜不单指吃喝玩乐。上个月我车抛锚在郊区,在群里喊了声,马上有叁个兄弟开车来帮忙。”他掏出手机展示那个五百人的本地群,“修车师傅、儿科医生、海鲜摊主都在里头,白天各忙各的,晚上互相搭把手。”
这种随时能约到人的安全感,让小陈想起小时候住大院的日子。现在大城市里住对门都不认识,反而在这里找回了邻里温度。
凌晨两点,他们坐在堤坝上分食刚才顺路买的菜茶。热乎乎的汤汁里藏着虾米、瘦肉、青菜,喝下去整个人都暖了。卖茶的大婶本来要收摊了,见他们过来又特意重新开火:“年轻人玩这么晚,得吃点热乎的。”
回酒店的路上,小陈翻看手机里新加的十几个微信好友。这趟出差最大的收获,或许不是签成的合同,而是意外获得的这种生活可能——不需要周密计划,不用反复确认,想约就约的随性和温暖。
第二天在高铁站,他收到阿杰发来的照片:昨晚那桌菜的合影,每个人笑得眼睛眯成缝。附言说:“下回再来,带你去龟龄岛赶海!”小陈笑着回复了个辞办手势,忽然觉得这座城变得亲切起来。或许真正的汕尾味道,就藏在这些说约就约的夜晚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