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城5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永城女工50元一次何处寻
这几天在永城巷子尾吃早点时,总听见几个老师傅凑在蒸笼边嘀咕。穿蓝工装的老王挠着耳朵:“你说现在永城50元钱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?我老家堂屋漏雨半个月了,想寻个靠谱的泥水工都难。”
旁边修自行车的老张把搪瓷缸往石凳上一搁:“可不是嘛!去年在菜市口还能碰见举牌子的零工,今年连人影都不见了。永城女工50元一次何处寻这事,我媳妇念叨叁回了——厨房瓷砖掉了几块,就想找个会抹水泥的娘子军。”
消失的零工市场
城西老货运站门口原本有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。每天清晨五点半,带着抹刀、瓦刀的女工们会蹲在褪色的广告牌下等活。穿格子上衣的李婶曾经在这里接了十年活计,她去年秋天却突然改行去快递站分拣包裹:“日头底下晒着等主顾,不如进厂房有保障。虽然都是挣辛苦钱,但好歹月月能见着五险一金。”
这种变化像滴在宣纸上的墨渍,慢慢晕开了。建筑工地开始用预制板代替砌砖,装修队流行整装套餐,就连铺地砖的工序都被机器切割取代。需要的零工越来越少,而愿意在寒风里站着的女工,自然就像灶台边的水蒸气,悄无声息地散了。
菜农老周给我算过细账:他去年雇零工补粮仓,女工每天能拿到两百左右。要是按面积算工钱,确实是五十块能搞定个卫生间墙角。但现在她们宁可去超市当理货员:“站八小时好歹有暖气吹,不比在工地吸灰尘强?”
藏在胡同里的联系方式
不过要说完全绝迹倒也不尽然。城南旧家具市场后身的电线杆上,偶尔还能看见用粉笔写的电话号码。字迹被雨水淋得斑斑驳驳的,需要很仔细才能认全。旁边修鞋摊的赵大爷说,这些号码十天半月才会更新一次:“都是老主顾互相介绍,生面孔打电话过去,人家还要盘问半天呢。”
我按着号码打过去试探,接电话的大姐语气里带着警惕。听说只是补两块瓷砖,声音才松弛下来:“现在都不在街上揽活了。姐妹几个建了微信群,谁家需要修补墙面、疏通地漏,就在群里说一声。”问她怎么收费,她笑得很实在:“看活儿难易呗。要是就补两道墙缝,五十块能行。要是得重新和水泥、搬沙土,那得加二十块辛苦钱。”
这种流动的劳务网就像地下的暗河,表面看不见水花,底下却始终在流淌。以前摆在明面的交易,现在转到了菜市场的闲聊里,社区公告栏的便签纸上,甚至广场舞休息时的闲谈中。
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刘提起这事直拍大腿:“上个月搞就业普查才发现,光我们街道就有四十多个懂泥瓦工的大姐。她们白天在纺织厂上班,晚上接点零活贴补家用。”说着翻开登记册指给我看:会贴瓷砖的王姐在幼儿园当保洁,能砌墙的孙婶在火锅店串虾丸。这些被生活磨出老茧的双手,早就学会了在不同行当里辗转。
暮色渐浓时,我路过新盖的购物中心。霓虹灯下,叁个穿工装裤的女工正踩着叁轮车经过,车斗里装着搅拌机和瓷砖切割器。她们说现在主要通过老乡介绍接活,今天刚给奶茶店完工了个新操作台。问起工钱,梳马尾的姑娘抹了把汗:“看情况吧,小修补五十块能行,大工程得另算。”她们的身影消失在拐角,工具箱碰撞的声响散在晚风里,像某种渐行渐远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