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源约学生网络渠道,凌源学生联络网络途径
最近和几个家长聊天,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:现在想给孩子找个合适的课后学习小组或者活动伙伴,怎么感觉比以前难多了呢? ?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凌源本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通过各种网络方式联系。
网络成了新“操场”
说真的,现在孩子们的交友和学习方式和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。我们那会儿,约同学就是放学路上扯着嗓子喊一声,或者跑到人家楼下叫名字。现在可好,手机一拿,消息一发,这事儿就算成了。这不,凌源约学生网络渠道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。我邻居家上初中的小子,上个周末就是通过班级群里几个同学互相联系,组织了一场挺像样的篮球赛。
这种通过网络联络的方式吧,确实方便。你不用再一个个打电话,也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。发个消息在群里,谁有空谁回应,自觉自愿。特别是现在各种本地社群那么多,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真的容易多了。
不过啊,方便归方便,问题也跟着来了。我表姐就为这事儿头疼,她家姑娘去年通过某个本地论坛找了个画画的小伙伴,结果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什么学生,差点出了岔子。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——网络这东西,用好了是帮手,用不好可就成隐患了。
安全这事儿不能含糊
说到安全问题,我觉得咱们凌源的家长和学生们都得留个心眼。现在这些凌源学生联络网络途径五花八门,什么微信群、蚕蚕群、校园论坛,还有各种本地生活平台。选择是多了,但靠谱程度可就参差不齐了。
我认识的一位高中老师说过,他们学校现在都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开班会,教学生怎么安全地用网络联系同学。比如说,尽量不要在公开平台留具体个人信息,见面最好选在学校的公共场合,或者有家长陪同。这些建议听起来是老生常谈,但真的挺管用。
另外啊,我觉得咱们本地是不是能有个更规范点的平台?既然这种需求这么普遍,那何不把它做得更安全、更透明些呢?听说现在有些社区已经在尝试建立实名认证的学生交流群,这倒是个不错的开始。
其实想想,我们担心的无非就是孩子的安全。如果能有个既方便又让人放心的联系渠道,那该多好。现在这样东一个群西一个论坛的,确实让人不太踏实。
话说回来,这种通过网络联系的方式,也不全是坏事。我同事的女儿去年就是通过学校的兴趣群组,找到了同样喜欢天文的小伙伴,现在他们组了个小小天文社,经常一起观察星空,还挺像模像样的。这种正向的例子,倒是给我们展示了凌源约学生网络渠道好的那一面。
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在方便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。这事儿光靠学校可能不够,家庭、社区恐怕都得参与进来。比如说,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都在用什么平台,社区能不能提供一些安全的线下活动场地?这些都是可以慢慢探讨的。
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就是想表达:网络给了我们新的联系方式,但怎么用好它,还需要我们多花点心思。毕竟,孩子的成长过程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咱们凌源这边,要是能把这件事理顺了,对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件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