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阳学院外援女,建阳学院外来女生
最近走在建阳学院的林荫道上,总能看见几个陌生的女生身影。她们背着双肩包,手里拿着文件夹,步履匆匆地赶往不同教学楼。有些同学私下里会多看两眼,心里琢磨着:这些外来的同学,究竟在我们学校做什么呢?
校园里的新面孔
说来也巧,我第一次注意到建阳学院外援女,是在图书馆四楼的自习区。那天下午,我正为微积分作业发愁,忽然听见旁边传来轻柔的讨论声。转头一看,两位没穿我们学校校服的女生正在研究建筑模型,桌上摊开的设计图纸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标注。“这个地方的结构支撑是不是应该再调整一下?”其中一位扎着马尾的女生说道。她们的对话专业而专注,让我这个外行听得云里雾里。
后来才从辅导员那里得知,这些建阳学院外来女生其实是来自兄弟院校的交流生,参与我们学校的创新项目竞赛。她们有的擅长建筑设计,有的精通编程,还有的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有想法。学校希望通过这种跨校合作,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说实话,刚开始不少同学对这些“外来者”抱有疑虑。记得有一次在食堂,我听见隔壁桌的学弟在议论:“她们凭什么来我们学校参加项目啊?”但随着接触增多,这种想法慢慢改变了。
合作中的小插曲
上个月,我们小组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完成一个社区环保项目,正好与一位建阳学院外援女分到了一组。她叫林薇,是隔壁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叁学生。刚开始合作时,我们之间确实有些隔阂。我们习惯按照老师给的模板来做方案,她却总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。
“或许...我们可以试试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分类垃圾桶?”林薇在一次小组讨论时小心翼翼地建议,“我在理工大学的实验室接触过这种材料。”她说话时总带着思考的语气,时不时会停顿一下,好像在斟酌用词。
起初我们都觉得这想法太超前,执行起来会很麻烦。但看着她认真准备的资料和实验数据,大家渐渐被说服了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她不仅提出了想法,还主动联系了她学校的实验室,帮我们拿到了样品材料。这种认真劲儿,确实让我们这些本校生自愧不如。
项目实施过程中,林薇和我们一起跑社区、做调研,完全融入了团队。有一次为了赶进度,我们熬到深夜,她不仅毫无怨言,还自掏腰包给大家买了夜宵。那个瞬间,我突然感觉所谓“外来女生”的界限变得模糊了。
现在想想,这些建阳学院外来女生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,更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。她们敢于打破常规,做事更加主动,这给我们这些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学生很大启发。
随着交流的深入,我发现每个建阳学院外援女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。有的因为对某个研究领域特别感兴趣而来,有的则是看中我们学校特有的实验设备。她们选择来到陌生环境学习,这份勇气就值得敬佩。
校园生活因为这些外来女生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在社团活动中,能看到她们展示家乡的传统手工艺;在篮球场边,能听到她们为球员加油的呐喊声;在学术讲座上,能感受到她们提问时的独特视角。这些点点滴滴,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学校的氛围。
也许刚开始大家会对新鲜事物抱有戒心,但当你真正打开心扉去了解,就会发现这些建阳学院外来女生和我们没什么不同。她们同样为考试熬夜,为作业发愁,也会在食堂纠结今天该吃哪个菜。不同的是,她们带着各自学校的文化和学习经历,这些差异反而成了最宝贵的交流内容。
最近我们小组的项目获得了校级优秀奖,林薇已经回到了她自己的学校。但我们会经常视频通话,讨论新的创意和想法。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校园的围墙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阻碍,而建阳学院外援女这个群体,恰恰是连接不同校园文化的美丽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