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安大学城学生约茶,学子课余茶叙时光
宁安大学城学生约茶这事儿,最近在我们这儿特别流行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宿舍群里问“待会儿去不去喝茶”的消息,比约篮球、约自习的都多。起初我还觉得奇怪,年轻人不都应该捧着奶茶自拍吗?怎么突然转性喝起茶来了?
那天下午被室友小林硬拉去茶馆,我才算搞明白。这家叫“清源”的茶馆就在学校后门拐角,木招牌不太起眼,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。原木色的桌椅,书架上是老板自己收的旧书,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。最妙的是每个座位都有隔断,既不会互相打扰,又能看到窗外的香樟树。
茶香里的悄悄话
我们刚落座,隔壁桌传来压低的笑声。透过竹帘缝隙,看见文学院的学姐正和学弟分享刚淘到的诗集。“这首诗配上这杯龙井,味道才对。”学姐说着,把书推过去。学弟抿口茶,眼睛一亮:“真的,好像能读懂作者当时的心情了。”
小林碰碰我胳膊,使个眼色。他今天约了心仪的外语系女生,紧张得一直搓手。那姑娘到了之后,他更紧张了,差点把茶壶碰倒。还好姑娘噗嗤笑了:“你这么紧张干嘛?又不是上课回答问题。”这话一说,气氛立刻轻松了。
我在旁边看着,突然懂了。要是在咖啡馆或奶茶店,这种尴尬可能就没法这么自然化解了。但在这里,泡茶、斟茶这些动作本身就成了话题,让不知道该说什么的人有了缓冲。
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叔,过来教我们怎么泡铁观音。他说学生们最爱来这里,就是因为“不像在外面吃饭那么正式,又比在教室里自在”。确实,看看周围,有小组讨论作业的,有闲聊的,还有安安静静看书的。大家都在这片茶香里,找到了各自舒服的相处方式。
让我意外的是,很多看起来应该很严肃的话题,在这里聊起来特别自然。斜对面那桌大叁的学长,一边喝茶一边给学妹讲保研经验。不像讲座那么正经,就是随口说起自己踩过的坑、幸运的时刻。学妹边听边记,偶尔问个问题,那状态比在办公室找老师聊天放松多了。
茶凉了,话却多了
天快黑时,茶馆里人更多了。晚课结束的学生叁叁两两进来,熟门熟路地找位置。有个男生独自坐在角落,面前摊着考研资料,每翻几页就抿口茶,像在补充能量。
小林和那姑娘已经聊到暑假计划了。他后来跟我说,从来没和女生聊这么久还不冷场。“可能因为一直在泡茶喝茶,手有事做,就不紧张了。”他憨憨地笑,“而且你知道吗?喝茶让人说话都变慢了,能好好把话说完。”
这让我想起上学期在图书馆,想找同学讨论问题还得压低声音,说不了几句就怕打扰别人。在这里,正常的说话声完全没问题,偶尔笑大声点也没人瞪你。
茶馆老板说,他开这个店就是给学生们找个能踏实说话的地方。“现在大家太忙了,上课、社团、兼职,连吃饭都盯着手机。能坐下来好好说说话,变成奢侈的事了。”
离开时,我发现最开始来的那桌文学院学生还在。诗集已经合上,但他们还在热烈讨论着什么,茶杯里的水添了一次又一次。这种学子课余茶叙时光,好像有种特别的魔力,让时间都慢下来了。
回宿舍的路上,小林一直在哼歌。我问他是怎么和那姑娘约好下次再见面的,他神秘地晃了晃手机:“她说新到了凤凰单丛,问我要不要明天再来尝尝。”
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身后茶馆的灯光在夜色里显得特别温暖。我想,明天下午要是没课,我也再来坐坐。带本没看完的小说,点壶最便宜的绿茶,说不定能遇到好久没见的同学,随便聊上几句。在这匆匆忙忙的大学生活里,这样的时刻,其实挺珍贵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