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武100米内附近的人,邵武百米周边居民信息
这几天我手机总收到软件的定位提醒,一打开就是“邵武100米内附近的人”这个功能页面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个功能时,我正蹲在溪北路的早点摊等煎饼,手机突然震动,屏幕上方刷刷冒出几个带着距离数字的头像——87米、52米、最近的一个居然显示只有23米!我下意识抬头张望,斜对面修车店门口蹲着吃包子的师傅,榕树底下打太极的大爷,还有刚从我身边挤过去买豆浆的姑娘,说不定就是其中某一位。
这感觉挺奇妙的。明明住在同一片区域,每天走同样的街道,买同一家店的酱油,却对百米之内的人们几乎一无所知。物理距离不过扔个石头的工夫,可人与人之间却像隔着层毛玻璃。上回我在社区微信群看见有人找木工,结果发现那位老师傅就住在我隔壁楼,两栋楼间距不到五十米。他在群里发了个捂脸的表情:“早说啊,我工具箱里还留着你要的那种老式榫头。”?
百米之内的人间烟火
自从留意起这个功能,散步时看街坊邻居的感觉都不一样了。菜市场那位总多抓把葱给我的阿姨,可能就住在临河的旧小区;经常在广场喂流浪猫的姑娘,说不定是新华书店新来的店员。虽然从没点开过“附近的人”里那个打招呼按钮,但知道了百米生活圈里的这些关联,心里莫名踏实。
昨天傍晚下雨,我在便民亭躲雨时遇到个大哥,他手机屏幕亮着,赫然是邵武百米周边居民信息查询页面。原来他在找会修老式缝纫机的师傅,给他母亲修陪嫁的蝴蝶牌缝纫机。我顺口提了句西门口好像有个老师傅,他眼睛一亮:“真的?我导航显示就在这附近,步行才九十多米!”雨停后他匆匆往西门口赶,那背影让我想起家里那台同样年岁的收音机。
科技把距离用数字标得清清楚楚,但真正打破隔阂的,还是生活中这些具体的牵绊。现在路过那些熟悉的店铺和窗口,我会想象这些邵武100米内附近的人正在忙碌什么——早餐店老板四点就起来磨豆浆,水果摊夫妇守着到深夜,辅导班的灯总是九点后才陆续熄灭。这些碎片拼出了邵武这个小城最真实的样子。
或许明天该去西门口看看,那位大哥找到修缝纫机的师傅没有。要是找到了,改天也把我家那台接触不良的收音机拿去修修。反正都在百米之内,走几步就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