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建德同城学生邀约百元
那个百元邀约的消息
最近在本地几个聊天群里,老是刷到类似“建德同城学生邀约百元”这样的消息。有时候是直接明说,有时候用一些隐晦的符号代替,但意思大家都懂。我第一次看到时,心里咯噔一下,心想现在的小孩都这么玩了?一百块钱,可能也就是两杯奶茶的钱,就能约到人?
说真的,我有点好奇。不是想去参与,就是纯粹想知道,这到底是怎么运作的。是真有学生因为零花钱不够,用这种方式?还是说,这里面有别的什么门道?我试着在搜索框里输入了“建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几个字,跳出来的结果五花八门,但看着都让人不太放心。
后来我跟一个开便利店的朋友聊起这个。他店里经常有学生仔来买东西,他说他也隐约听说过。有次几个半大的孩子在他店门口闲聊,就提到什么“凑个一百块就能叫个人出来撑场子”。朋友当时还训了他们几句,说年纪轻轻不学好。孩子们一哄而散,但这个问题,好像并没有消失。
不只是钱的问题
我觉得吧,这事儿不能光看表面。一百元,看起来数额不大,但背后的东西挺重的。这个年纪的孩子,正处于特别要面子、渴望被认同的阶段。可能有些人觉得,能用钱请到人一起玩,是件有面子的事,说明自己“混得开”。
另一方面,对于那个被约的学生来说,这一百元意味着什么?是轻而易举的零花钱,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?我有点不敢往深处想。这个“建德同城学生邀约百元”的现象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一些我们平时可能没太注意的东西。比如,孩子们课余时间都在做什么?他们的社交压力大不大?家里给的关心和引导够不够?
我记得我们那时候,放学后就是打打球、逛逛街,最多凑钱去网吧坐一会儿。现在好像不一样了,网络的便利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,也变得更复杂。一条消息,一个转账,一次见面,可能就改变了什么。
前几天路过学校门口,正好是放学时间。看着那些穿着校服、满脸青春的孩子,叁叁两两地走出来,有的在讨论作业,有的在商量去哪儿玩。我在想,他们当中,会不会有人被那个“百元邀约”所困扰?是主动发起者,还是被动接受者?或者,他们根本就没接触过这些,只是我在这里瞎操心?
其实无论怎样,我觉得咱们大人得多留个心眼。不是粗暴地禁止或者责骂,那样可能把孩子推得更远。而是得找个机会,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聊聊,听听他们的想法。让他们明白,交往和友谊,不应该用“建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标价来衡量。有些东西,比一百块钱重得多。
这事儿说到底,关键可能不在那一百块钱上,而在于我们怎么帮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交往,什么值得珍惜,什么应该远离。这条路还长着呢,需要我们慢漫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