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市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津市小街巷辩辩快餐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1:58:07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那天我拐进津市那条窄窄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,两边老房子的墙缝里还长着青苔。我本来是去找家茶馆的,结果一抬头,看见个特别小的门面,招牌上就简单写着“蚕蚕快餐”四个字。

门口塑料帘子被风掀得啪嗒啪嗒响,我犹豫着掀帘进去,里面就摆着四张桌子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正低头在手机上戳戳点点。我凑近一看,居然是在用蚕蚕接收订单——“滴滴”两声,又来个新消息。“现在都用微信了,你们这还坚持用蚕蚕啊?”我忍不住问。她头也不抬:“老顾客就认这个,群里喊一嗓子,谁要炒粉谁要盖饭,清清楚楚。”

巷子里的老味道

等着上菜的工夫,我跟老板娘搭话。她说这店开了十叁年,最早是给学生送盒饭起的家。“那会儿智能机还没现在这么厉害,大家全靠着蚕蚕群下单。”她边说边把锅颠得呼呼响,“后来微信火了,我们也试过,但老主顾们说用不惯,又让我们改回蚕蚕了。”

正说着,门外进来个穿校服的男生,老板娘麻利地从保温箱里取出个饭盒递过去。男生扫码付钱时我瞥了眼,他那手机界面还真是蚕蚕的聊天窗口。这场景让我恍惚了一下,好像穿越回了十年前。

我的青椒肉丝炒饭上桌了,热气腾腾的。米粒分明,肉丝嫩滑,就是那种最家常的味道。老板娘擦擦手,有点得意:“别家都搞扫码点餐了,但我们这津市小街巷辩辩快餐体验,讲究的就是个人情味。王阿姨今天高血压不能吃太咸,李叔的饭要软一点,这些要求往群里一发,我们都记得住。”

墙角插座那儿,四五个手机正同时充电。“都是送餐用的,”她解释,“主要送附近几个老小区和网吧。那些打游戏的年轻人,在蚕蚕上喊一声‘阿姨送个饭’,比点外卖快多了。”

我扒拉着炒饭,看着陆续来取餐的人。有附近工地的工人,有裹着校服的学生,还有个西装革履的白领——他熟练地自己从冰柜里拿了瓶可乐,看来是常客。这小小的店面,倒成了巷子里的一个联络站。

临走时我加了他们的蚕蚕群,群名叫“小巷子老味道”。刚加上就看见有人问:“今天有萝卜汤吗?”后面跟着四五个人回复“同问”。老板娘在群里回了条语音:“有有有,炖了一上午,要的赶紧报数。”

走出巷子,我回头看了眼。那“蚕蚕快餐”的招牌确实旧了,边角都翘了起来。但在这追求效率的时代,这种带着点笨拙的经营方式,反而让人心里踏实。下次路过,我大概还会去要份炒饭,顺便看看群里又有什么新鲜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