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宁耍女娃,伊宁街头女娃闲逛
伊宁的夏天总是来得特别早,清晨七点的阳光已经能把六星街的蓝墙面照得发亮。我蹲在巷子口的馕坑旁边等第一炉烤包子,忽然听见一阵清脆的笑声——叁个穿着艾德莱斯绸裙子的姑娘正从对面的桑树底下钻过去,辫梢上的银饰叮当作响。
这种景象在伊宁实在不算稀奇。本地人把年轻姑娘叫"女娃","耍女娃"倒不是真要去逗弄谁,而是说看这些姑娘们逛街串巷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。她们叁叁两两走在喀赞其的蓝色巷弄里,有时候在手工冰淇淋店门口排成长队,有时候蹲在路边喂那些胖乎乎的白鸽子。
老街巷里的彩色身影
我跟着那几个姑娘往前进街走,她们在一家卖民族乐器的店铺前停下。有个扎满小辫的姑娘踮脚去够墙上的热瓦普,指尖刚碰到琴弦就发出"铮"的声响,吓得她缩着脖子笑出声来。店老板也不阻拦,反而乐呵呵地教她怎么托住琴颈。
这种随意自在的劲儿,大概就是伊宁耍女娃最动人的地方。她们可能刚从双语学校下课,转眼就钻进奶奶的裁缝铺;上午还在用手机刷短视频,下午就坐在庭院里学绣花帽。你在汉人街夜市能看见她们举着羊肉串自拍,在黎光街的咖啡馆里又能听见她们用哈萨克语聊悄悄话。
记得有次在城西的菜市场,我看见个特别伶俐的女娃。她先是流利地和维吾尔族大叔讨价还价,转头用普通话告诉游客怎么挑哈密瓜,最后蹲在摊位前帮奶奶系好头巾。那条橙色的丝巾在她手里转了两圈就变成漂亮的结,老太太戳着她额头笑:"就你花样多!"
其实要我说啊,伊宁街头女娃闲逛时最迷人的,就是这种新旧交织的鲜活劲儿。她们穿着改良版的民族服装,裙摆还是传统的石榴花纹,腰身却收得恰到好处;背包上挂着机器刺绣的挂饰,但针脚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技法。
傍晚时分我转到伊犁河大桥,又碰见早晨那叁个姑娘。她们正靠在大桥栏杆上等日落,有个姑娘轻轻哼着《牡丹汗》,另外两个随着调子晃动手腕。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到仿佛能触碰到河对岸的薰衣草田。
忽然想起本地朋友说过的话:"我们伊宁的女娃啊,就像天山融雪水,看着清清凉凉,心里却装着太阳。"此刻看着她们在暮色里嬉笑打闹的样子,觉得这话真是再贴切不过。河水哗哗地从脚下流过,带着她们的笑声奔向更远的草场。
回到青旅时已是满天星斗,前台小姑娘正在教房客跳麦西来甫。她转身时裙子旋成了朵牵牛花,手腕的铃铛响得特别欢快。这让我突然觉得,所谓伊宁耍女娃的妙处,大概就在于她们把日常生活都过成了节日——不是刻意表演的那种,而是生命本身的热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