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那里有站小巷,河津巷口有站小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1:48:01 来源:原创内容

河津那里有站小巷,河津巷口有站小弄。这两句话像老唱片里的歌词,在街坊邻居的嘴里转了几十年。你说怪不怪?明明指的是同一个地方,偏偏要绕个弯子说两遍。

巷口修车的老张头最爱念叨这个。他手里拧着螺丝帽,眼皮都不抬:"站小巷往东走叁百步是菜市场,站小弄往西拐弯是小学堂——可你站在巷子当中往两头看,分明是同一根麻绳的两端。"有次我当真在巷子中间跺了跺脚,青石板发出闷响,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,倒真像踩中了什么机关。

巷子里的时光

春天的午后,阳光把晾衣竿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李奶奶坐在竹椅上拣豆角,忽然停下动作:"我嫁过来那年,送亲的队伍在巷子口停了半晌。抬轿子的说前头叫站小巷,后头叫站小弄,新娘子得等着两头都清净了才能过。"她说着就笑起来,眼角的皱纹像揉皱的绸缎。那时候的规矩真多啊,如今年轻人怕是听不懂了。

确实,现在连地图软件都标不明白这个地段。外卖小哥举着手机在巷子口转圈,导航语音断断续续:"您已到达...河津...请确认具体位置..."最后还是得扯着嗓子问路。卖豆浆的赵婶总会探出头:"管它站小巷还是站小弄,先进来喝碗热豆浆!"

巷子深处有家剃头铺,王师傅的推子声叁十年如一日。他给客人围上白布,突然若有所思:"你说这地名怎么来的?我爷爷那辈人说,早年巷子两头各有个小驿站,车夫们扯着嗓子喊'站——小巷''站——小弄',时间长了就成了地名。"推子停在半空,"可现在哪还有驿站?名字倒比盖房子的砖头还结实。"

黄昏时分最是有趣。放学回家的孩子在青石板上跳格子,嘴里念着自编的童谣:"站小巷,站小弄,阿婆叫我吃饭饭..."路灯还没亮起的时候,整条巷子笼罩在淡蓝色的暮霭里,仿佛随时会走出穿长衫的旧时人。

前阵子社区搞改造,施工队看着图纸直挠头:"这河津那里有站小巷到底多宽?"住巷尾的陈老师扶了扶眼镜:"你量量河津巷口有站小弄不就知道了?"工人们面面相觑,最后还是老住户们拎着卷尺出来,从两头对着量。

最神奇的是下雨天。雨水顺着瓦楞滴落在不同地段,声音竟不太一样。站小巷那段是"嘀嗒嘀嗒",站小弄那段变成"叮咚叮咚"。几个音乐系的学生专门来录过音,说是发现了声学的什么规律,后来也不了了之。

如今我每天穿过这条巷子,渐渐品出些滋味。或许地名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卖糖炒栗子的依旧在转角摆摊,院墙上的牵牛花年年开着,晚风里永远飘着谁家炖肉的香气。就像老张头说的:"管它叫啥,回家的路认不错就行。"

昨夜梦见巷子变成了一根扁担,两头挑着不同的时光。醒来时月光正好照在窗棂上,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脚步声,分不清是来自站小巷还是站小弄。也许从来就没有分别,就像老人常说,河流看似分成两股,最终都汇入同片大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