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河站街快餐约学生,河畔站台简餐遇学子
傍晚的纳河总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烟火气。我站在桥头望着对岸那些亮起灯的小餐馆,突然想起朋友提过的那家“站台简餐”——说是就在河畔老站台边上,专卖学生套餐。
穿过石板路时,迎面走来几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。“那家分量足,还便宜,”戴眼镜的男生对同伴说,“我上周连着去了叁次。”他们擦肩而过的话音飘进耳朵,让我不由加快了脚步。
藏在老站台的味道
锈迹斑斑的“纳河站”牌子在晚风里轻轻晃着。真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站台,就一个窗口往外飘着饭菜香。窗口前排了五六个人,大多是学生模样,玩着手机等餐。
“今天的青椒肉片套餐不错,”老板娘探出头喊了一嗓子,“同学你要不要试试?”她说话时眼睛弯弯的,手里翻动炒锅的动作都没停。铁锅和铲子碰撞的铛铛声,伴着滋啦作响的炒菜声,莫名让人觉得踏实。
我要了份套餐,靠在站台斑驳的柱子边等。这地方真有意思——说是快餐,可每份都是现炒。那边穿着校服的小姑娘正小心地把饭菜装进保温盒,说是带回去给妹妹尝尝。
等餐的十五分钟里,看着不同的人来来往往。有刚下课的学生叁两结伴,有附近工地的师傅拎着安全帽过来,还有像是刚下班的白领,解开领带靠在栏杆上松口气。这个小小的纳河站街快餐,倒成了各路人马相遇的地方。
我的饭好了。老板娘特意多给了半勺菜:“看你第一次来,尝尝我们这的家常味道。”简单一句话,却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河畔飘香的人情味
端着餐盘在河边的长椅坐下,炒菜的香气和纳河的水汽混在一起。旁边坐着个男生,正一边吃饭一边看书。我问他不嫌吵吗,他笑笑:“在这反而能看得进去,比图书馆自在。”
他说自己是附近大学的学生,来这吃了快两年。“有时候馋家里菜了就来这儿,老板娘记得每个人的口味。”他指着书页,“在这写完叁篇论文了。”
正聊着,又来了几个学生,熟门熟路地跟老板娘打招呼。“还是老样子?”“对,多放辣!”这样的对话每天要重复很多遍吧,可老板娘每次都应得亲切。
天色渐暗,站台的灯更亮了。河水慢悠悠地流,对岸高楼的霓虹开始闪烁。这个夹在都市与河流之间的角落,保留着某种老派的热闹。我突然想,所谓河畔站台简餐遇学子,大概不只是学生来这里吃饭,更是这种不期而遇的温暖。
旁边那男生合上书,把餐盘送回窗口。老板娘喊住他,往他手里塞了个苹果:“晚上看书饿得快。”很自然的动作,像家里人那样。
起身离开时,站台边的学生又多了一些。他们围着两张小方桌说笑,饭菜的热气模糊了年轻的脸庞。这个普通的夜晚,因为这样一个地方,变得不太一样了。
沿着河岸慢慢走远,回头还能看见那个发光的窗口。在繁华城市的一角,总有些这样的地方,用最简单的味道,连接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情感。纳河的水声轻轻,像是在诉说这些平凡却动人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