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大庆学子随时联系号码
最近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讨论找工作的事儿。你说巧不巧,昨天在食堂吃饭时,就听见隔壁桌两个学妹在发愁:“马上要实习了,可公司留的联系方式老是联系不上人,要是能找到个靠谱的联络渠道该多好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帮表弟找家教的事。他在大庆读高中,想找个大学生辅导功课。我们试了叁四个号码,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。正当犯愁时,邻居推荐了个本地的服务团队,说是专门对接高校学生的。试着拨通后,没想到十分钟就收到了叁位同学的简历。
那些随时能联系上的同学们
后来我才知道,现在很多大庆高校都建立了这样的对接渠道。就拿师范学院的小张来说,他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小组,平时通过统一的联络平台接单。“我们有个二十人的团队,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都有人值班。”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给我看,“你看,这是上周的排班表,每个人轮值叁小时,确保随时有人回应。”
这种服务模式特别受家长欢迎。有位给孩子找家教的妈妈告诉我:“之前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找不到人,现在好了,拨通号码就有人接。上周孩子突然发烧,我晚上九点多试着联系,居然马上安排了护理专业的同学第二天来帮忙。”
说起来,这种随叫随到的服务能顺利运转,靠的是完善的排班制度。土木工程系的小李跟我算了一笔账:“我们团队分早中晚叁班,遇到考试周还会调整。这样既不影响学习,又能保证服务不间断。”他翻出手机里的排班群,“你看,这会儿是下午两点,在线值班的就有五个人。”
其实要让大庆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真正发挥作用,还得靠同学们自觉维护。美术系的小王分享了个小故事:“有次我值班时接到个急单,一位老奶奶的孙子突然要参加演讲比赛,需要连夜帮忙改稿。我赶紧在群里喊了声,很快就有中文系的同学主动接手。”说到这里他笑了笑,“那天我们忙到凌晨,但看到小朋友第二天拿到好名次,觉得特别值。”
现在这种服务已经覆盖到大庆多个高校。记得上周去人才市场,正好碰见几个公司在咨询学生兼职信息。某公司人事经理拿着联系方式直点头:“这个确实方便,上次我们临时需要促销员,早上联系,中午就来了八个同学。”
当然,要维持这样的服务质量并不容易。计算机系的小刘告诉我,他们团队制定了明确的值守规范:“比如响铃叁声内必须接听,暂时不能接单要立即转给其他值班同学。我们还专门建了个应答群,谁现在有空都在群里说一声。”说着他打开微信群,果然看到好几个“现在可接单”的绿色标识。
说到这里,可能你会好奇这些同学怎么协调时间。经管学院的小陈给我看了他们的值班表:“我们把课表都录入系统了,自动生成空闲时段。比如我周一下午没课,就固定这个时间值班。”他指着表格说,“团队里每个人每周值两班,既不会太累,又能保证随时有人。”
这种服务模式之所以能持续运转,离不开同学们的互相配合。有一次我亲眼见到,某个同学突然要临时去医院,在群里发了个消息,立刻就有叁个同学主动要求顶班。这种默契不是一天形成的,而是长期合作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庆学子开始加入这类服务团队。前几天路过学生服务中心,看见公告栏上贴着一张招募通知,上面写着:“寻找有责任心、时间灵活的同学加入我们的联络网。”旁边已经密密麻麻签了好多名字。看来,这种既能帮助他人又能锻炼自己的方式,确实受到了大家的欢迎。
临走时,我遇到正要值班的小赵。他边走边接电话:“对对,我是大庆大学生随叫随到服务组的,您需要什么帮助?”看着他匆匆赶往自习室的身影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服务的意义——它不只是简单的联系方式,更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