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首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吉首足浴光说不练原因
路过吉首解放路那家足浴店时,我又看到几个老师傅坐在门口竹椅上聊天。这场景太熟悉了——霓虹灯箱亮得晃眼,玻璃门上贴着"开业大酬宾"的褪色海报,都快泛黄了也没见换过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这家店从我上大学时就在这儿,现在工作叁年了,招牌还是那个招牌,促销还是那个促销。每次经过都能听见他们在热情招呼:"进来试试嘛,专业手法!"可仔细一看,门口的足浴桶都积灰了。
光打雷不下雨的怪现象
去年冬天特别冷,我看见他们终于推出了"生姜足浴"的新项目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客人真来了,他们反倒手忙脚乱。最后听见前台赔着笑说:"不好意思啊师傅,生姜用完了,要不您试试普通足浴?"
这类事情见多了,街坊们渐渐品出味来。李婶有次在菜场就说:"他们家就像夏天的知了,叫得响,不见动。"这话说得真形象。宣传单上写着泰国技师,实际就两个本地阿姨;说引进高端设备,结果还是老式木桶。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明明店里没几个客人,还整天喊"旺季需预约"。
其实站在他们角度想想,也不是不能理解。现在生意难做,先把客人吸引过来再说。可就像钓鱼光撒窝子不收竿,时间长了,连鱼都知道是骗局。
记得有回下大雨,我实在冻得受不了,硬着头皮进去想泡个脚。前台小哥挠着头说:"现在热水供应不足,要不您改天?"窗外雨哗哗下着,我看着他身后明明摆着叁个崭新的热水器,当时真是无语。
问题究竟出在哪儿
跟常去足浴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聊过这个事。他一句话点醒了我:"他们就是把力气全花在嘴皮子上了。"确实,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店员在发传单,朋友圈广告也没停过,可最基本的服务却总是掉链子。
有次好奇问了问在店里工作过的小妹,她才悄悄说:"老板天天开会讲营销,就是不肯换那台老掉牙的消毒柜。"这就很说明问题了——心思全用在表面功夫上。
现在很多行业都这样,说起理念一套套的,什么"极致体验""匠心服务",落实到具体细节就开始打折扣。就像盖楼不打地基,装修得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。
特别是服务行业,客人最敏感的就是承诺和实际的差距。说好45分钟足底按摩,30分钟就草草结束;宣传的免费茶点,永远"正在采购中"。一次两次还能理解,次数多了,谁还愿意当冤大头呢?
这两天发现他们又开始搞直播了,手机支架摆在门口,几个年轻员工轮流介绍优惠活动。镜头扫过时,我注意到沙发上的破洞用胶带粘着,这画面真是让人唏嘘。
有时候真想跟老板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把这些搞形式的功夫省下来,足够换批新毛巾、修修破损的沙发。客人进店图的是舒服踏实,不是来看表演的。但现在这情况,就像有人说的,他们自己可能都习惯了这种经营模式,改不过来了。
转角奶茶店的老板娘有句话很在理:"我们小本生意,做不到的不写,写出来的必须做到。"看着她们家天天排队的景象,再对比隔壁足浴店的冷清,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