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台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九台胡同辩点快餐
拐进九台这条小巷子的时候,天色已经有点暗了。电线在头顶交错着,把天空切成好几块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驳,偶尔能看见几盆绿萝从阳台栏杆里探出头来。空气里有种说不清的味道,像是谁家炒菜的油烟混着点潮湿的泥土气。我就是在这儿,第一次尝到了那家连招牌都没有的“蚕蚕快餐”。
店面是真的小,就开在一楼,窗户改成了售卖口。要不是玻璃上贴着那张打印的、有点卷边的“今日特价”菜单,你根本不会留意到这儿还有个吃饭的地儿。老板娘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姐,系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,见我凑近,头也没抬就问:“吃点啥?”声音不高,带着点本地人特有的、那种懒洋洋的调子。
一份快餐的讲究
我点了份最普通的红烧肉快餐。透过那个小窗口,能瞥见里间厨房的一角,地方不大,但收拾得挺利索。大姐动作麻利,舀菜,打饭,盖上一次性饭盒,塑料袋一系,全程不到一分钟。“十五。”她把袋子递出来,这才抬眼看了看我。那眼神很平静,好像做这份生意,赚这份钱,是天经地义,也用不着太多客套。
我拎着这份热乎的饭盒,就在巷子口找了个花坛边坐下。打开盖子,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鼻而来。红烧肉色泽油亮,肥瘦相间,边上搭着点清炒小白菜和半个卤蛋。米饭蒸得挺好,粒粒分明。夹起一块肉送进嘴里,嚯,炖得是真透,入口即化,咸香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甜,特别下饭。你说它有多惊艳吧,倒也不至于,但就是那种扎实的、家里的味道,让你觉得这十五块钱花得挺值。
后来,我差不多成了这儿的常客。有时候下班晚了,懒得做饭,就很自然地拐进这条巷子。不光是红烧肉,他家的糖醋里脊、麻婆豆腐也做得有模有样。我渐渐发现,来这儿的人,大多都和我差不多,要么是附近的住户,要么是匆匆路过的打工族。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,不多话,点了餐,付了钱,拿了就走,或者像我一样,找个角落就地解决。这条九台小巷子,因为它,好像多了点活气儿。
胡同里的另一番天地
再后来,跟老板娘稍微熟了点,有一次等餐的时候闲聊,她一边给我打包,一边随口提了句:“往里头走,快到胡同那头,老李家的‘蚕点快餐’也挺好,他那儿的烧茄子,味儿不错。”她说的很随意,就像邻居间分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信息。
这倒让我起了点好奇心。找了个周末中午,我特意往里多走了几步。九台胡同比巷子这边要稍微宽敞些,阳光也能多照进来一点。老李的店果然也好找,同样是个小窗口,前面零星排着两叁个人。我依着老板娘的推荐,点了份烧茄子。味道确实不一样,茄子是过了油的,外皮有点脆,里面却软糯入味,酱汁调得酸甜适口,很开胃。老板老李话不多,但脸上总是带着点笑模样。
坐在胡同里的小马扎上吃着这份烧茄子,我看着偶尔经过的自行车,听着不远处传来的电视声,心里忽然有点感慨。在城市这么个快节奏的地方,像九台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和九台胡同辩点快餐这样的小店,它们不像那些网红餐厅,需要人排长队、拍照打卡。它们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城市的褶皱里,用一份热腾腾的、实惠的饭菜,解决着附近人们最实际的温饱问题。它们像是这个庞大城市的生活底色,不张扬,却不可或缺。
现在,我有时候还是会特意绕点路过去。不一定是为了那份熟悉的味道,也可能只是想在那条巷子或者胡同里站一会儿,感受一下那种缓慢的、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。那种感觉,挺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