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有类似称呼
最近在同学群里聊天,有人提起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我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是在说哪儿。仔细一问,原来指的是学校后面那片教师公寓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还真有点懵,这名字起得挺有意思的。
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我问了几个本地的学长,他们说这个叫法已经流传好些年了。主要是因为那些教师公寓楼的造型比较特别,方方正正的,层数不高但很密集,从远处看确实像一个个碉堡。再加上外墙颜色偏灰,更显得肃穆。不过学生们叫顺口了,倒也不带什么贬义,就是图个形象好记。
有趣的是,不光我们学校周边这么叫,隔壁几个高校附近类似的建筑群,学生们也给了差不多的昵称。比如理工大那边的“小炮楼”,师范院校后面的“二号炮楼”,叫法都大同小异。这么看来,学生们的想象力倒是挺一致的。
记得刚入学那会儿,我第一次去那边找导师。跟室友问路,他说“就在炮楼第叁栋”,我愣是在楼下转了半天才搞明白。现在想想,这种带着点儿戏谑的称呼,反倒成了我们学生时代共同的记忆符号。
生活里的“炮楼”
其实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公寓区,里面住着不少青年教师和外教。晚上从图书馆回来,经常能看到那些亮着灯的窗户,偶尔还能听到练琴的声音。有时候想想,这些老师们大概也知道学生给取的这个外号吧,说不定茶余饭后还会当个笑话讲。
那片区域除了住着老师,还开着不少小吃店和复印社。我常去的一家盖浇饭就在“炮楼”底下,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。有次我顺口说了句“去炮楼吃饭”,他笑着接话:“你们学生取得这名字真形象,我刚开始听还以为是军事基地呢!”
现在毕业几年了,偶尔回学校看看,发现新的学生还在用这个称呼。虽然校方曾经想在官方材料里规范这个叫法,但学生们私底下还是“炮楼炮楼”地叫着。这种带着点儿叛逆的亲切感,可能就是这个称呼能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吧。
前两天看校友群里在传照片,那片教师公寓重新粉刷了外墙,颜色明亮了不少。不知道现在的学弟学妹们,还会不会继续用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不过我想,只要那些建筑还在,这个带着青春印记的称呼,应该还会在校园里流传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