衢州约茶上课,衢州品茶学习交流
最近朋友圈里常看到“衢州约茶上课”的邀请,起初还以为是什么新颖的茶艺培训。直到亲身参与了一次,才发现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喝茶聊天。
那是个飘着细雨的周末下午,我们七八个人聚在老城区的一家茶室。推开木门,茶香混着旧书的味道扑面而来。穿棉布裙的茶艺师正在温杯,动作轻得像在抚摸琴弦。她抬头笑了笑:“今天咱们不讲高深的茶道,就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。”这话一下子让气氛轻松起来。
当茶杯遇见笔记本
有意思的是,每个人面前除了茶具,还摊着笔记本。第一泡开化龙顶的清香还在唇齿间打转,就有人掏出手机拍茶汤颜色,在本子上记下感受。旁边戴眼镜的姑娘小声嘀咕:“原来绿茶要85度水冲泡,我一直都用沸水,难怪总喝出苦味。”
茶艺师拎着铜壶续水,顺势接话:“水温就像交朋友,太急反而会吓着它。”大家都笑了。这时我才注意到,墙上挂着小白板,上面写着今天要品的叁种茶特征。这确实像是别开生面的课堂,只不过教室里飘着茶香,课桌变成了茶席。
第二泡茶换成了江山绿牡丹。卷曲的茶叶在玻璃壶中舒展,真像绽放的花朵。坐在对面的李姐是开甜品店的,她仔细打量着茶点搭配,说想在自己的店里推出茶饮体验区。茶艺师便和她讨论起不同茶类适合搭配的甜点,有人拿出手机查资料,有人分享自己的经验,不知不觉中,这次衢州品茶学习交流变成了创意碰撞会。
说来有趣,当大家不再正襟危坐,知识反而像茶汤一样自然而然流进心里。记笔记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真正想记住这份滋味;提问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,纯粹是好奇心使然。这种学习状态,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了。
第叁泡陈年黑茶端上来时,话题已经从茶叶本身聊到了生活。做滨罢的小王说,他从泡茶步骤里悟出了编程逻辑——每一步都要精准,但又要留出调整空间。教师张姐则发现,对待学生就像对待不同茶种,需要不同的“水温”和“浸泡时间”。
窗外雨停了,夕阳从竹帘缝隙漏进来,在茶桌上画出斑驳的光影。叁个小时的“茶课”不知不觉就到了尾声,大家却还坐着不愿离开。有人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下次再聚,有人围着茶艺师追问存茶技巧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这次衢州约茶上课的特别之处。它把学习和生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,让人在品茗的同时,也品味到了知识的美好。也许最好的学习方式,本就该这般从容自在,像好友闲谈,像细雨润物,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有所收获,有所成长。
如今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找个下午静心品茶已属难得,要是还能在茶香中学到东西,交到朋友,那就更值得了。这样的衢州品茶学习交流,倒真是给忙碌的生活开了扇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