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安耍女娃,瑞安逗玩女童
走在瑞安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巷子里传来小孩咯咯的笑声。那天下午我拐过梧桐树掩映的街角,正好看见邻居家五岁的朵朵在空地上转圈,她爸爸手里举着风车,正故意东躲西藏。这让我想起很多瑞安人带孩子的场景——他们管这叫“耍女娃”,听着像逗弄,里头却藏着让人心头发暖的学问。
要说这瑞安耍女娃的方式,可真是自成一派。不像现在好多家长整天盯着早教班,瑞安人更相信在嬉笑打闹里就能教给孩子不少东西。我舅舅就是个中高手,他带孙女从来不用电子产物,倒是常变着法子和孩子玩些老游戏。有回见他用竹篾编小蚱蜢,编到一半故意藏起来,让小孙女找。孩子急得满屋转,最后发现蚱蜢就在爷爷帽檐上,那个开心劲儿啊,比得了什么贵重玩具都强烈。
那些藏在游戏里的门道
仔细琢磨,这瑞安逗玩女童的法子挺有意思的。他们很少直接告诉孩子“这个应该怎么做”,而是把道理化在游戏里。比如教认颜色,不是拿着色卡死记硬背,而是带着孩子在菜市场挑西红柿:“咱们找最红的那个”,或者傍晚看云彩:“那朵像棉花糖的云是什么颜色?”孩子不知不觉就记住了,还觉得特别好玩。
记得社区里有位老太太带外孙女,从来不强迫孩子背诗。她就在洗菜时念《悯农》,在散步时指着柳树说《咏柳》。小姑娘现在五岁,诗词背了叁十多首,全是玩着学会的。这种瑞安耍女娃的路子,看似随意,实则花了心思——大人们把教育化成了春风细雨。
现在的孩子大多关在楼房里,能疯跑的地方少。但瑞安人在这方面挺有办法,周末常看见年轻的父母带着女儿去湖岭看梯田,爬万松山。不像正经八百的“户外课”,就是纯玩。爸爸会顺手扯根狗尾巴草编小兔子,妈妈采些野花给孩子编花环。这样的瑞安逗玩女童,既让孩子亲近了自然,又没那么多刻意感。
我观察过好些这样的家庭,发现这些在玩耍中长大的孩子有个共同点——想象力特别丰富。一堆沙子能玩出城堡宴会,几片落叶能编出童话故事。这大概就是瑞安耍女娃的精髓所在:给孩子留白,让她们自己往里填内容。
当然啦,现在的瑞安耍女娃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。年轻父母会结合传统和新方法,比如还是带孩子去滩涂玩,但会讲讲湿地保护;还是玩老游戏,但会用手机拍下来做电子相册。这种老传统和新生活的融合,让瑞安逗玩女童的方式一直在悄悄进化。
前几天又看见邻居家朵朵,她正和爸爸玩“寻宝游戏”——其实就是找被藏起来的糖果。看着父女俩一个藏得巧妙,一个找得认真,我不禁想,或许最好的教育就藏在这些日常玩耍里。瑞安人这种举重若轻的带孩子智慧,确实值得琢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