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事件
最近朋友圈都在传一件事:抚州有个初中生,花800块钱打了3小时电话。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,我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。什么电话这么贵?国际长途也不至于这个价吧?
后来打听才知道,这通天价电话背后藏着现在学生面临的真实困境。这个初中生叫小杰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面。那800块钱,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。
那些说不出口的话
小杰的班主任告诉我,这孩子平时在班里特别安静,成绩中等,属于那种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学生。谁能想到,他会在某个周末的下午,走进电话亭,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一通电话上。
“我就是想和爸妈多说会儿话。”小杰后来这么解释,“平时他们总是说忙,说长途电话费贵,说不了几句就要挂。”这次他索性直接用了800块,这样爸妈就不好意思急着挂电话了。
听到这里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现在的孩子,为了能和父母好好说会儿话,竟然要用这种方式。这个抚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说到底不就是孩子在用最笨的办法,换取一点点陪伴吗?
小杰的妈妈在电话里哭了叁次。第一次是听说儿子花了800块钱打电话时,那是心疼钱;第二次是听到儿子说“这次你们不能挂我电话了”,那是心疼孩子;第叁次是挂电话前,小杰说“妈,我还能再攒800块,下个月还能这样聊天吗”。
这事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小区里,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对着手机大喊:“你们就知道转账!我要的是你们回家!”那孩子把微信转账都退回去了,一个人在楼道里哭。
藏在数字背后的渴望
其实像这样的学生高价通话事件,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。去年某地还有个孩子,用压岁钱买了部手机,就为了每天晚上能和在外地工作的妈妈视频十分钟。
心理学家说,这属于典型的“情感代偿”行为——当孩子得不到足够的情感陪伴时,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这种缺失。只是小杰选择的方式,确实让人心疼。
现在很多家长总觉得,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,买最好的东西,就是爱了。但他们没想过,孩子可能宁愿用所有这些,换一次完整的家庭聚餐,或者一次不用看时间的亲子聊天。
小杰的800元电话,某种程度上是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,提醒我们重新思考: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?
这件事发生后,小杰的学校开了家长会。让人意外的是,那天来了很多爷爷奶奶——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外地,来不了。班主任说,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可怕,老人们只是不停地叹气。
有个细节特别触动我:那3小时电话里,小杰其实没说什么特别的事,就是说了说班里的趣事,问了问爸妈吃饭了没,天气怎么样。但这种日常的唠叨,恰恰是他最渴望的。
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想想,在忙着给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时候,是不是忽略了他们最简单的情感需求。那个抚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故事,不应该只是个让人唏嘘的新闻,更该成为一面镜子。
现在小杰的父母正在考虑回家乡找工作,虽然收入可能会少一些,但至少能陪在孩子身边。而小杰说,他最大的愿望,就是以后打电话不用再计算时间,不用再担心话费。
其实孩子要的从来都不多,只是我们常常给错了方向。就像那800块钱,如果换成每天的陪伴,或许比那3小时的通话更让人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