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昌晚上哪有站小巷的,文昌夜晚哪里有小巷站点
那天晚上朋友突然打电话问我在哪碰头,我才发现自己对文昌的夜晚实在陌生。他说了个巷口名字,可我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个传说中的站点。路灯把椰子树影拉得老长,几个骑电动车的大姐慢悠悠经过,我赶紧上前打听。
“您知道这附近哪有车站吗?就藏在小巷子里的那种。”我问得有点急切。穿花衬衫的大姐用本地话笑了:“后生仔,文昌的站点不像大城市那么规整咧。”她抬手指向骑楼深处:“往前第叁个岔口右转,蓝招牌下面就是了。”
巷弄里的荧光站牌
按照指引拐进窄巷,墙头叁角梅被夜风拂过,落下几片花瓣。约莫二十米外,果然有块泛着绿光的站牌钉在老墙上。这种文昌晚上哪有站小巷的站点,没有遮雨棚也没有长椅,倒是旁边烧烤摊的香味飘过来,混着蛐蛐的鸣叫。
等车的阿婆操着文昌话在电话里报位置:“就在戏院后巷这个点嘛!”她挂断后看我张望,热心地比划:“夜班车半小时一趟,要看清车头插的牌子。去龙楼的我方向,去东郊的走另一边。”这时我才注意到,不同方向的班车会在相邻巷口停靠。
叁轮车夫在巷尾摇着铃铛经过,车斗里堆着刚收摊的竹编器具。他朝等车的人们喊了声“最后一班过十分钟到”,声音在巷子里荡出回响。这样的文昌夜晚哪里有小巷站点,倒像是街坊邻居共享的暗号。
后来和本地同事聊起,才知道这些分散在街巷的站点藏着生活智慧。老文昌人习惯以戏院、茶楼、祠堂为坐标,哪怕同一条街的南北两侧,候车点都可能隔着小半里路。有次我按导航找车站,结果被带到死胡同,还是修鞋师傅拎着锤子领我穿过裁缝铺后门,眼前豁然出现挂着红灯笼的候车点。
现在我也成了识途老马,会告诉新来的朋友:找文昌晚上哪有站小巷的站点要看叁个标志——巷口的摩托灯、墙角的反光贴,还有蹲在石墩上舔爪子的流浪猫。这些藏在市井肌理中的交通脉络,比冷冰冰的电子地图更有温度。
今晚我又在文南街七拐八绕的巷子里等人。卖清补凉的大叔记得我口味,多加了两勺芋圆。他舀着椰奶说:“你们年轻人总着急找准确位置,其实在文昌啊——”话音未落,班车从巷子那头缓缓驶来,车灯惊起了电线上的麻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