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河口陌陌快餐是真的吗,老河口陌陌快餐真实情况
最近在网上冲浪,总是刷到“老河口陌陌快餐”这个词儿,心里头直犯嘀咕:这事儿到底靠谱不?身边也有朋友在饭桌上聊起过,说是在陌陌上能找到那种送上门的小炒,价格还挺实惠。可这网上真假难辨的东西太多了,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个事儿。
先说这陌陌吧,它本来是个聊天交友的软件,不知从啥时候开始,上头冒出不少本地生活服务的信息。有人说是商家自己注册了账号,在上面发菜单、接订单;也有人说就是些零散的厨师,利用空闲时间接点私活。形式是挺灵活的,但问题也跟着来了——你根本摸不清屏幕对面到底是谁。
便宜背后的门道
我特意找几个号称在做这个的朋友打听过,他们发的图片看着是挺诱人,青椒肉丝18块,红烧带鱼22块,比正经外卖便宜两叁成。可你要真问起营业执照、卫生许可证这些,那边要么不回复,要么就直接把你拉黑。有个开饭馆的老师傅跟我说,这个价钱要做出像样的菜,除非在食材上动手脚,要不根本赚不着钱。
上个月还真出了档子事。同事小王图便宜在陌陌上订了份水煮鱼,结果吃完跑了一晚上厕所。想找对方理论,发现账号已经注销了,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。这事儿在单位传开后,大伙儿现在看到这类信息都绕着走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一棍子全都打死。确实有些下岗工人靠这个养家糊口,他们往往就在自家厨房做,用料反倒比某些饭店实在。可难题就在这儿——咱普通消费者怎么分得清哪个是良心经营的,哪个是来路不明的?
我试着加过几个这类账号,发现他们特别爱用“现炒现送”、“家里味道”这样的说法。有个大姐倒是实在,直接给我发了她买菜的小视频,还说可以视频看她炒菜。像这样敢亮出家底的,心里反倒踏实些。
监管的灰色地带
市场监管所的朋友私下跟我说,这种流动餐饮最难管。没有固定经营场所,今天在这个小区,明天可能就换地方了。真要出了食品安全问题,追责都找不到人。他们最近也在研究怎么规范这个新兴业态,但确实需要时间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图省事,看到便宜就下单,压根不想那么多。我倒觉得,吃饭这个事吧,价钱固然重要,但安全和卫生才是根本。你说为省这十块八块的,吃出毛病来多划不来。
有次我在菜市场碰到个推着小车卖盒饭的,聊起来才知道他也在陌陌上接单。他说他们有个小群,互相介绍客源,但从来不交流食材采购的事——这行竞争也挺激烈的。问他为啥不租个门面,他直摆手:“光租金就得占去大半利润,还不如现在这样灵活。”
看来啊,老河口陌陌快餐这个现象,说到底还是市场需求催生出来的。现在生活节奏快,大家都想吃得便宜又方便,这就给了这类服务生存空间。但作为消费者,咱得多长个心眼。
要是你真想试试,我有几个小建议:最好选择能提供制作过程视频的;第一次别点太多,先试试水;找那些敢用真实身份沟通的卖家。当然啦,最稳妥的还是找有实体店的正规外卖,虽然贵点儿,但吃得安心不是?
这事让我想起前两年兴起的微商,也是从混乱慢慢走向规范。说不定过段时间,这些陌陌快餐也会有个更靠谱的运营模式。到那时候,咱们既能享受实惠,又不用担心安全问题,那才叫两全其美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