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98场体验分享,湘潭98场亲身经历纪实
那天下着小雨,我撑着伞站在湘潭市工人文化宫门口。朋友老陈在电话里说:“你来都来了,不听听98场的演出,等于白来湘潭一趟。”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皱巴巴的门票,上面印着“湘潭98场”几个字,心里还在嘀咕这到底值不值。
场馆比想象中要旧些,红色的墙壁有些斑驳。才晚上七点,门口已经排起了队。站我前面的大姐操着湘潭话和同伴聊天:“我每场都来,这次是第5回了。”她边说边掏出个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观看日期。这让我更好奇了,什么样的演出能让这么多人反复来看?
演出开始了
灯光暗下来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老陈为什么非要我来了。第一个节目是湘潭特色的皮影戏,但和以前看过的完全不同。幕布上的影子会突然变成真人跳下来,台下的观众都“哇”了一声。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扯着他妈妈的袖子问:“妈妈,那个人是怎么变出来的呀?”
说真的,我以前觉得传统艺术都是老一套,但这个98场的演出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。他们居然把花鼓戏和现代舞混在一起,演员穿着戏服跳街舞,偏偏一点也不违和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转场,舞台上突然飘起细雨,原来是用灯光效果做的,但逼真得让我下意识摸了摸肩膀,以为房顶漏雨了。
中场休息时,我去买水喝,听见两个老观众在讨论。穿蓝衣服的大爷说:“这场比上个月那场多了个新编的采茶舞。”他的同伴点点头:“编导胆子大,敢把电吉他都加进去了。”我这才发现,原来每次来看到的节目都不一样,难怪有人会反复来。这种湘潭98场体验分享在观众中间口耳相传,慢慢形成了好口碑。
下半场有个节目特别打动我。是个对于湘江渔歌的现代改编,老船工一边唱一边撒网,灯光打在渔网上,像真的水波纹在晃动。我旁边坐着的老奶奶悄悄抹眼泪,后来聊天才知道,她年轻时就在湘江上打渔。她说这个节目让她想起年轻时候的事,演员唱的调子和她父亲当年唱的一模一样。
散场后,我在门口遇到节目编导。他是个年轻人,戴着黑框眼镜,听说我是第一次来,特别热情地和我聊起来。他说每场演出都要准备叁个月,光是采风就要跑遍湘潭的乡镇。我问他为什么叫98场,他笑了:“最开始是在98个小场地演过,现在虽然固定在这里了,但名字留着,提醒我们别忘了从哪里来的。”
回酒店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今晚的演出。手机里存了几张现场照片,但感觉完全拍不出那种震撼。忽然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来看很多次了,每次节目单都在更新,每次都有新惊喜。这种湘潭98场亲身经历纪实,确实需要亲身坐在剧场里才能感受到它的特别。
第二天早上吃米粉时,我和早餐店老板聊起昨晚的演出。他一边擦桌子一边说:“哦,98场啊,我女儿也在里面跳舞。”然后很自豪地指着墙上的照片,“喏,第二排左边那个穿绿衣服的就是。”看来这个演出已经成了湘潭人生活的一部分了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张皱巴巴的门票我还留着,夹在笔记本里。有时候翻到它,就会想起那晚的灯光和音乐,想起老奶奶抹眼泪的样子。可能这就是地方文化的魅力吧,它不张扬,但扎根在生活里,慢慢生长成让人难忘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