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墨水会交流群,即墨水墨交流圈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0:10:26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即墨古城,发现巷子深处新挂了块木牌,上面写着"即墨水会交流群"。这名字起得真有意思,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爷爷家看长辈们围坐在一起研墨写字的日子。

记得那时候,每逢周末午后,街坊邻居就会带着自家的笔墨纸砚聚到院子里。张大爷总要先试墨,把墨条在砚台上慢慢画圈,边磨边念叨:"这墨得磨到叁分浓七分淡,写出来的字才有筋骨。"他用的就是正宗的即墨老墨,带着淡淡的松烟香。

水墨之间的温度

现在的即墨水会交流群,其实和从前那种聚会一脉相承。刚加入时我还担心都是些老学究,没想到群里从二十岁的大学生到七八岁的老人家都有。上周六的线下活动,李大姐带着她六岁的女儿来学握笔,小姑娘踮着脚尖够桌子那样子,把大家都逗乐了。

王老师是群里的常客,他总说:"别把写字想得太严肃。你看这笔锋转得不好,就像人生路上的小曲折,转过去就是了。"他示范写字时,喜欢让新人凑近看墨迹在宣纸上晕开的过程,说是能感受到墨的呼吸。

我在这个即墨水墨交流圈里泡久了,慢慢品出些门道。同样的墨,在不同人手下会呈现不同的韵味。新手往往把墨磨得太稠,写出来的字呆板;老手就知道适量兑水,让墨色活起来。这大概就是"墨分五色"的妙处吧。

有一次突发奇想,我在生宣上试着重现《兰亭序》的笔意。结果连续写废了十几张纸,不是墨太淡就是笔太枯。正懊恼时,旁边的陈师傅递过来一块他收藏的老墨:"试试这个,即墨老墨的胶轻,容易出飞白效果。"果然,换上之后笔下的线条顿时有了灵气。

现在每次准备参加即墨水会交流群的活动,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开始磨墨。这个过程很能静心,看着清水渐渐变成墨汁,就像把纷乱的思绪也慢慢沉淀下来。群里有个程序员小伙说,这比他们公司的禅修室管用多了。

前几天群里最年轻的成员小赵发了他的作业,是把现代诗用水墨形式表现出来。虽然笔法还显稚嫩,但那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尝试,让很多老会员都连声称赞。或许这就是即墨水墨交流圈最可贵的地方——既守住了老祖宗的技艺,又不拒绝新的可能。

夜幕降临时分,活动室里的灯光暖暖地照着。看着满墙的作品,闻着空气中飘散的墨香,忽然觉得这个看似普通的交流群,其实守护着某种很珍贵的东西。那些在指尖流淌的墨迹,连起了过去和现在,也串起了不同年龄层的心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