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西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靖西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
那天路过靖西火车站,有位拎着大包小包的阿姨凑过来问路:“小哥,打听个事儿,这火车站后面那条小巷子叫什么呀?我闺女说在巷口等我,我这绕了两圈都没找对地方。” 我愣了一下,还真被她问住了。天天在这片晃悠,突然发现,这条走过无数次的巷子,好像压根没注意过它的名字。
这事儿倒让我上了心。后来特意问了附近开小卖部的老师傅,他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:“你说后头那条巷啊,地图上标的是‘站北二里’,不过咱们这儿的老街坊都管它叫‘后街’。” 他伸手指了指,“你看那些下火车的,拖着行李拐进去,多半是找那几家家庭旅馆的。”
这条不起眼的小巷藏着另一番天地
顺着老师傅指的方向往里走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的骑楼还保留着些许旧时模样。巷子不宽,但热闹得很。卖卷筒粉的摊子支在路口,老板娘手脚麻利地摊着米浆;再往里走,五金店、杂货铺、理发馆挤挤挨挨地开着,晾衣竿从这家窗户伸到那家阳台,挂着的衣服在微风里轻轻晃着。
我停在个水果摊前挑橘子,顺口问了句:“老板,您知道靖西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有啥讲究不?” 老板一边找零钱一边笑:“啥名称不名称的,咱们在这做了十几年生意,客人说来后街都晓得是哪儿。前两天还有个摄影的,蹲在巷子口拍夕阳,说咱们这巷子比前面大马路有味道。”
这话倒是不假。站在巷子中间往前看,能看见火车站崭新的玻璃幕墙;往后看,是老房子斑驳的墙面上爬着的青藤。这里像是两个世界的交界处,一边是行色匆匆的旅客,一边是摇着扇子下棋的大爷。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外地人来问路,都问“靖西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”;而本地人约见面,直接就说“后街老地方见”。
巷子尽头有家做了叁十年的糯米饭,老板娘跟我说,她刚嫁过来时候,这条巷子还是泥巴路呢。“现在多好,干净多了,就是名字变来变去的。前些年搞文明城市建设,非要挂个新路牌,结果呢?”她擦了擦手笑道,“我们这些老住户改不了口,送外卖的小年轻倒是得学着认两个名字,不然找不着北。”
黄昏时分,我又溜达回巷口。正好碰见几个学生在拍纪录片,拿着话筒问路人同样的问题:“您知道靖西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的来历吗?”被问的人反应各不相同——年轻人多半掏出手机查地图,老人家则摆摆手说就叫后街呗,哪来那么多讲究。
这让我想起早上那位问路的阿姨,或许她闺女说的“后面那条巷子”,压根不需要什么正式名称。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,对于常来常往的旅客,这条巷子早就在大家心里有了共同的模样。它可能在地图上有个规规矩矩的名字,但在茶余饭后的闲聊里,在相约见面的口头禅里,它永远是那个亲切的“后街”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。卖卷筒粉的摊子前排起了小队,刚下火车的人拖着行李箱熟练地拐进来,看来是要来碗地道的当地小吃。我站在巷口想了想,下次要是再有人问起这条巷子,我大概会这样告诉他:它有个写在路牌上的名字,也有个写在大家心里的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