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义做大活的地方,孝义好做活计的场所
要说孝义这地方啊,还真是个能做大事的宝地。前几天碰见邻村老张,他正带着儿子在新建的农机合作社忙活,脸上那笑容藏都藏不住。
老张边擦着汗边跟我说:“咱孝义人就认实在活儿,你看这合作社才开半年,周边叁个镇的农机服务都从这儿走。”他伸手指着仓库里崭新的设备,“以前单打独斗接不到大工程,现在联合起来,连省里的农业项目都敢接了。”
老手艺的新活法
其实像老张这样的在孝义真不少。城东头李婶的布艺作坊,去年还只是接些零散订单,现在直接跟电商平台签了长期合同。她坐在织机前跟我说:“现在年轻人点子多,把咱们的老布艺做成文创产物,销量翻了叁番。”说着从柜台底下掏出个绣着现代图案的杯垫,“这种新样式特别受城里人喜欢。”
要说这孝义做大活的地方,还真离不开当地人的那股子韧劲。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赶集,集市上那些手艺人从早忙到晚,现在他们的后代把生意做到了网上。这不,前两天还听说有个小伙子的木工坊接到了海外订单。
现在走在孝义街上,总能看见些有意思的变化。原先闲置的老厂房改造成了共享车间,里面各种设备齐全。刚创业的小年轻们在这儿捣鼓新产物,老师傅们也会来指导。这种新老结合的模式,让很多传统手艺焕发了新生机。
说到孝义好做活计的场所,不得不提政府扶持的那些创业基地。我表弟去年刚从外地回来,就在基地里开了家农产物加工坊。他说现在政策好,场地租金有补贴,还能参加免费的技术培训。上个月他研发的山药脆片刚上市,这个月就接到超市的进货电话。
不过最让人感慨的,是现在孝义的年轻人越来越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了。以前总听说谁家孩子又去外地打工,现在反倒经常看见年轻人带着新思路回到孝义。他们把外面学到的新鲜玩意儿和本地特色结合起来,搞得风生水起。
就说我们村的小王吧,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了两年,去年回村搞起了智慧大棚。用手机就能控制温度湿度,种的有机蔬菜直接配送到城里的高端超市。他爹刚开始还嫌他瞎折腾,现在逢人就夸儿子有出息。
这些变化看着简单,背后却是孝义人敢想敢干的劲儿。就像老张说的:“现在条件好了,只要肯动脑筋,在孝义照样能闯出名堂。”这话说得实在,现在的孝义确实给了想做事业的人不少机会。
前两天路过新建的产业园区,看见工人们正在安装最新的设备。听说明年还要引进几家大型公司,到时候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。这对孝义人来说,意味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,再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。
看着孝义这些年的变化,心里挺暖和的。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,现在又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舞台。老话说得好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孝义这地方,确实让踏实肯干的人有了用武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