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江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廉江男士常访的小巷
巷口飘来的牛腩香
要说廉江男人下班后最爱钻的地方,十有八九会指向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这些巷子藏在繁华街道背后,不仔细找还真容易错过。老陈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,牛腩的浓香混着柱候酱的醇厚扑面而来,他深深吸了口气:"就这个味儿,闻着就踏实。"
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牛腩铺,连招牌都被油烟熏得泛黄。老板阿强正捞着锅里咕嘟冒泡的牛腩,看见熟客便扬扬勺子:"老规矩?今天腩筋特别靓。"几张掉漆的折迭桌旁,几个穿着工装的男人正就着冰镇啤酒,筷子在砂锅里翻找最入味的萝卜块。
住在附近的赵师傅是这儿的常客,他用筷子指着巷尾:"我年轻时这巷子可热闹了,现在铺面少了,但留下的都是老字号。"确实,从巷头走到巷尾,剃头铺的推子声、修理铺的敲打声、还有阿婆卖田艾馍的吆喝声,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曲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再往深处走,有个不起眼的修理铺。五十多岁的李师傅正戴着老花镜修电饭煲,满墙工具被他摸得油光发亮。"现在年轻人坏了东西就换新的,"他边拧螺丝边说,"但老街坊还是爱拿来我这儿修,能省则省嘛。"
正在等待修水壶的王叔接话:"老李这双手啊,救活我家多少电器了。上回连我儿子那什么无人机都让他给整好了。"巷子里的这些老师傅,修的不只是物品,更是街坊们的生活。
转角处传来熟悉的推子声。理发老师傅的店面只有五平米,墙上还贴着九十年的明星挂历。来理发的男人们坐在老式铁椅上,听着收音机里的粤剧,闭眼享受剃刀在后颈游走的酥麻。这里理个发才十块钱,老师傅说:"来这的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,涨价不好意思。"
夜幕下的人情味
天色渐暗,巷口亮起暖黄的灯泡。卖糖水的阿婆慢悠悠摆出绿豆沙和芋头西米露,叁块钱一碗,料给得十足。几个刚加完班的年轻人坐在小凳上,捧着温热的糖水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。
"有时候觉得,在这巷子里坐一会儿,比回家对着空房子舒服。"在城里打工的小林说。他每周都会来两叁次,不一定非要买什么,就是喜欢这里的烟火气。
路灯把男人们的身影拉得老长。下棋的还在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看棋的比下棋的还着急。卖牛腩的阿强开始收摊,但火炉还留着余温,给晚归的邻居热着夜宵。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巷,装着的不仅是廉江男人的休闲时光,更是这座小城最真实的生活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