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耍女娃,淮安游女孩
这两天翻到老相册,看见表妹在清晏园那张扎着羊角辫的照片,突然想起咱们淮安人常说的那句——淮安耍女娃。这可不是什么新鲜词儿,老辈人茶余饭后总爱念叨,说咱这儿的姑娘啊,像是运河水里泡大的菱角,外表水灵,内里却藏着脆生生的韧劲儿。
说到淮安耍女娃,我总想起巷口卖茶馓的张姨。每天凌晨叁点,她系着蓝布围裙在油锅前站着,手腕一抖一抖的,细面条在热油里开出金丝菊。有人问她累不累,她抹把汗笑:“耍着干活呗。”这个“耍”字妙得很,不是敷衍,是把日子过出弹琵琶的韵味儿。她那摊子支了叁十年,供出两个大学生,去年还翻新了老家房子。
运河边的活法
要说淮安游女孩,倒让我想起高中同学小敏。她在古镇开了间文创店,每天对着来往游客介绍运河文化。有回我看见她给客人手绘地图,沿河标注哪些老字号值得逛,哪家软兜长鱼最地道。她说:“守着这条活水,总不能只让游客看个寂寞。”这话听着平常,细想却有意思——她把导游的活儿,做成了牵线搭桥的情分。
去年夏天荷花节,见她带着外地游客在河岸找最佳拍摄点。午后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,她倒好,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几把蒲扇。等客人们拍尽兴了,她又指着不远处:“往前走走,陈奶奶家的莲子汤正晾着呢,现在喝刚好温乎。”那天我看着那群人举着莲蓬渐渐走远,突然觉得,这姑娘把淮安游女孩的魂儿接住了——不是机械地指路,而是让远方来的朋友,摸到这座城的体温。
其实想想,无论是守着油锅的张姨,还是河岸奔走的小敏,她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诠释“耍”这个字。不是轻浮嬉闹,是如运河般绵长的生活智慧。就像我们这儿的老话: “日子是团面,耍着揉才劲道。” 这话听着俗,理却不俗。
今早路过文庙,看见几个穿汉服的姑娘在拍视频。领头的女孩边调整同伴的步摇边念叨:“走慢些,让裙摆跟着风飘起来。”她们要在古戏台前复原一场明代投壶礼。阳光掠过飞檐时,我突然觉得,这或许就是新一代淮安耍女娃——她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讲述老故事,而是要让自己成为故事里的注解。
暮色里又经过张姨的摊子,她正收捡着晾晒的芝麻。竹匾在她手里转得匀停,像在玩什么古老的戏法。我问她明天还出摊吗,她朝西边晚霞努努嘴:“你看天边那云彩耍得多好,我哪能偷懒呢。”这话让我在回家路上想了很久,或许真正的淮安耍女娃,早把生活过成了与这座城的唱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