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冶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附近学生百人叁小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40:48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我路过冶城路时,发现了个挺有趣的现象。下午四点半刚过,叁五成群的学生说说笑笑地往文化广场走,不到半小时就聚集了黑压压一片。有个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小姑娘正拿着喇叭指挥排队,我凑近看了看她胸牌——原来是师范学院的实践队长。

“我们每周叁都在这儿开展社团活动,”她撩开被汗水黏在额前的刘海,“绘画组、街舞社、文学小组...差不多十个项目同时开展,同学们可积极了。”我环顾四周,果然看到有学生在梧桐树下支着画板,广场东侧传来节奏明快的音乐声,还有几个男生正忙着悬挂“非遗文化体验周”的横幅。

时空交织的青春图景

坐在花坛边休息时,遇到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整理民乐团的谱架。他告诉我这种百人规模的活动已经持续大半年了:“刚开始就叁十多人,后来其他学校的同学听说后都跑来参加。现在每次大冶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活动,连职校的同学都会带着手工作品来交流。”他说话时眼角弯弯的,身后的二胡小组正试音,咿咿呀呀的琴声混着笑声飘向初夏的天空。

这时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小跑过来借矿泉水,顺势坐在石阶上擦汗:“我们戏剧社在排新剧本,讲的是本地青铜文化的故事。”她拧瓶盖时突然笑起来,“你说奇不奇怪?平时上课总觉得叁小时漫长,现在和不同学校的同学一起创作,时间眨眼就过去了。”她手腕上还系着道具用的彩绳,在夕阳里像道小小的彩虹。

看着广场上涌动的人群,我忽然想起以前听说的“附近学生百人叁小时”这个说法。当初还以为是夸张的传闻,现在亲眼见到这些年轻面孔在暮光里忙碌——画水彩的姑娘袖口沾了靛蓝色颜料,跳街舞的男孩们罢恤后背晕开汗渍,文学社成员围坐着诵读自己的诗篇——这些鲜活的画面,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。

穿志愿者马甲的姑娘又举起了喇叭:“书法组的同学请到西侧凉亭集合!”声音穿过喧嚣的空气,几个抱着宣纸卷的学生应声跑去。凉亭里早已摆开阵势,墨香混着蔷薇花香在晚风里浮动,穿汉服的女生正在示范握笔姿势,手腕悬空写得极稳。

天色渐暗时,广场灯柱逐一亮起。街舞组的音响播放着最后一支曲子,民乐团开始收拾乐器,但很多学生仍聚在灯光下继续讨论。那个戴眼镜的男生现在坐在喷泉边,和职校的同学交换着联系方式;戏剧社的姑娘正把彩绳系在同伴手腕上,约定下周排练时间。

离开时回头望去,文化广场仿佛变成巨大的青春画布。那些穿梭的身影,那些此起彼伏的欢笑,那些在夜色里依然发光的理想,都在诉说着比“百人叁小时”更动人的故事。或许明天放学后,这些年轻的身影又会从不同街道汇拢而来,继续用热情涂抹这幅永远新鲜的画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