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高州中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
电话那头的声音
这几天,高州这个小县城里,有个事儿悄悄在街坊邻里间传开了。菜市场买菜的阿姨、树下乘凉的大爷,聊着聊着就会压低声音:“听说了没?有个初中生,打个电话就能挣800块!”乍一听,这事儿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叁个小时的通话,几乎抵得上不少人半个月的辛苦钱,这电话里到底说了啥?
我第一次听到“高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这件事,是在我家楼下的便利店。老板娘一边给我找零,一边跟隔壁文具店老板闲聊:“就是老陈家那孩子,平时挺内向的,谁能想到有这本事?”她说完还叹了口气,眼神里混杂着不解和一丝羡慕。这让我忍不住琢磨,在这个不少孩子还在为几块钱零花钱跟家长软磨硬泡的年纪,这样一笔收入,确实显得格外扎眼。
后来,我辗转通过朋友联系到了这位初中生的表哥小斌。小斌在电话里语气挺无奈:“我表弟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,这事儿被传得有点玄乎了。”他告诉我,那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神秘通话。孩子从小对电子产物特别着迷,不是玩游戏,是真心喜欢研究。家里的旧手机、旧路由器,都被他拆了装、装了拆,愣是靠自己琢磨和网上看教程,摸透了里头的门道。
“维修热线”的诞生
那叁个小时的通话,其实是一次超长的远程技术指导。对方是邻市一位小公司主,公司里一套重要的老旧设备控制系统失灵了,里面用的模块和通讯协议非常冷门,找了好几个师傅都直摇头,说是早淘汰的东西,没备件、不会修。公司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生产眼看就要停摆。后来不知怎么,经人推荐找到了这个初中生。
“其实就是‘高州中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’帮人家解决了大问题。”小斌解释道,“我表弟对着电话,一步一步教那边的人怎么测电压、怎么短接线路、怎么用电脑刷入替代程序。从傍晚一直弄到快深夜,嗓子都说哑了,最后机器真的转起来了。”那800块钱,是对方出于感激,硬塞过来的酬劳,远超过了孩子自己预想的数字。
听到这里,我之前的种种猜测才落了地。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“老师傅”解决疑难杂症的故事吗?只不过,这位“老师傅”的年龄和身份,与我们熟悉的形象相去甚远。他靠的不是资历,而是那股子钻劲儿和来自互联网的海量知识。
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。在我们习惯性地为孩子们设定好“读书-考试-升学”这条路径时,是不是忽略了些什么?这个高州男孩展现出的,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大的自学潜力。他能沉下心来,把一项看似枯燥的技能磨炼到极致,并在关键时刻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。这种能力,或许比试卷上的分数更贴近未来的需要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心,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这种“交易”,会不会影响心性。小斌说,他表弟拿到钱后,第一时间是去买了几本心心念念的专业书和一套二手的工具,剩下的都交给了父母。“他高兴的不是赚了钱,而是自己的知识真的帮到了人,那种成就感,让他眼睛都在发光。”
现在,这个对于“高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”的议论渐渐平息了。但它像一颗小石子,在这个宁静的粤西小城激起了层层涟漪。它让我们看到,新一代的年轻人,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空前宽广,他们专注的领域可能非常细分,而他们身上蕴藏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或许正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,悄然萌芽、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