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津城两百元的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9:12:28 来源:原创内容

津城这两年变化真快啊,高楼一栋栋立起来,地铁也越修越密。可有些东西好像一直没变,比如海河边上那排老洋房,还有巷子口王阿姨的煎饼摊。那天我路过张记茶馆,听见里头飘出来一段二胡声,突然就想起了老周和小娟的故事。

老周在鼓楼那边开了家修鞋铺,巴掌大的门脸,墙上挂满各式鞋跟、鞋底。小娟是斜对面超市的收银员,笑起来眼睛弯弯的。他俩的认识,是因为老周总去超市买同一款六块钱的盒饭。“这肉末茄子咸了点,”有回老周忍不住说,“得配着绿豆汤喝。”小娟从柜台底下掏出保温杯:“我自己熬的,要不要尝尝?”

两百块钱的温暖

那是个飘雪的周末,小娟的电动车坏在半路了。老周接到电话时正在给皮鞋上线,针扎破了手指头。他小跑着穿过叁条街,看见小娟在公交站台跺脚。修车师傅要价两百,老周掏钱的动作快得像变魔术。“这钱得还你!”小娟急得围巾都散了。老周搓着冻红的手笑:“那以后多给我留几盒肉末茄子就行。”

后来每到傍晚,修鞋铺的木头门槛上总会并排摆着两个饭盒。有时候是老周带的韭菜盒子,有时候是小娟做的糖醋藕片。有次下大雨,小娟发现铺子漏水,二话不说爬上阁楼找漏点。老周在底下扶梯子,看见她运动鞋底磨破了洞,第二天悄悄做了双新鞋底。

街坊们总爱开玩笑,说这两人的感情是两百块钱修来的。其实哪止呢?老周记得小娟胃不好,常在保温杯里备着小米粥;小娟知道老周腰疼,特意买了护腰垫放在修鞋摊的藤椅上。这些零零碎碎的关心,比什么海誓山盟都实在。

今年春天我看见他们俩在菜市场挑茴香,老周推着自行车,车把上挂着小娟的碎花布袋。称重的时候,小娟悄悄把老周兜里破了的钱包换成了新的。那个钱包我认得,就在鼓楼夜市买的,正好两百块。

昨儿个路过修鞋铺,发现门槛上新放了盆茉莉花。老周正给人修补皮包,小娟坐在旁边串鞋带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两人影子拉得老长,最后在墙根那儿融成了一片。这大概就是津附近200块钱的爱情最真实的模样,不轰轰烈烈,却像老棉鞋里衬着的羊毛毡,踏踏实实地暖着人心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