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东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启东汉子常逛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2:07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启东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

老陈把电动车往梧桐树下一靠,钥匙串哗啦啦响着别在腰间。下午四点半的光景,他熟门熟路拐进建设路后头那条窄巷。巷口修鞋的老张抬头一笑:“今天来得早啊。”

这条巷子宽不过叁米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左边是开了二十年的老茶馆,右边是卖崇明糕团的小铺,再往里走,剃头店、修表铺、五金杂货挨挨挤挤地排开。下午这个点儿,巷子里晃悠的基本都是男人,从叁十来岁到七八十岁都有。

“咱们这儿不像大商场,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。”老陈在茶馆门口的竹椅上坐下,老板不用招呼,自然端来他那把紫砂壶,“可就是自在。”

自在——这是我在巷子里听到最多的词。五金店的老赵正给邻居配钥匙,手上忙着,嘴也不闲着:“大超市找颗螺丝要问叁个人,在我这儿,缺什么直接拉开抽屉自己拿。”

巷子中段的剃头店最有意思。老式转椅,烫发的罩子还是上世纪的模样。五十多岁的李师傅一边给客人修面,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沪剧。“他们来这儿不光是剪头发,”李师傅的剃刀在皮带上蹭了蹭,“躺在这椅子上,能眯瞪半小时。”

我注意到,这条巷子里的店铺都很小,却神奇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圈。男人们在这里不仅能解决日常所需,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放松。修表铺的玻璃柜里,老上海牌手表静静走着,老师傅戴着放大镜,眉头紧锁的样子像在完成艺术品。

那些说不出口的烦恼

傍晚时分,巷子迎来另一批客人。四十出头的渔船老板阿明蹲在巷尾,和几个同样跑船的男人抽烟。海风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纹路。

“家里不能说的事,在这儿都能说。”阿明弹了弹烟灰,“老婆担心鱼价,孩子要补习费,这些压力跟她们说了反而添堵。”

他们在巷尾那个不起眼的杂货店门口,搬几个塑料凳子,就能聊上半天。杂货店老板老陆从来不多话,只是适时递上几瓶啤酒。男人们用启东方言聊着渔汛、油价,还有各自的心事。这些话在海风中飘散,却奇妙地化解了生活的重量。

老陈告诉我,他去年生意失败那阵,天天来巷子里转悠。“不在家待着,怕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。在这儿看看别人下棋,听老人家聊聊往事,慢慢就想通了。”

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成了男人们的情绪缓冲带。他们没有直接谈论烦恼,却在修鞋、下棋、喝茶的间隙,找到了宣泄的出口。

夜幕渐垂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。不是商业街那种耀眼的霓虹,而是每家店铺门口那盏昏黄的小灯。老茶馆里飘出饭菜香,老板娘给常客多夹了块红烧肉:“今天烧多了,帮忙吃掉点。”

这种熟人社会里的人情味,在大城市已经很难寻觅。巷子里的买卖从来不是单纯的交易,修鞋的老张会记得每个人的鞋码,茶叶店老板知道谁爱喝浓一点的金骏眉。

我离开时回头望去,巷子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安静。那些启东汉子常逛的小巷,就像这座城市温柔的毛细血管,流淌着最真实的生活滋味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里又会迎来新一天的烟火人间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