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哪有站巷子的快餐,附近哪有站巷子的快餐
老街转角的热乎气儿
昨天路过老城,看见几个外地游客在路口张望,听见他们嘀咕“洛阳哪有站巷子的快餐啊”。这话一听就透着股熟悉劲儿,让我想起自己刚来洛阳那会儿。其实在洛阳待久了就明白,想找口热乎的实惠的,还真得往巷子里钻。
你说这“站巷子的快餐”是啥意思?说白了就是那些开在巷子口、路边角,门脸不大但出餐快、价格实在的小店。洛阳这样的地方可真不少,尤其是老城区,随便拐进条巷子都能闻到饭菜香。像西工区凯旋路后面的小巷,中午十一点半往后,各家小店门口就支起小桌板,戴安全帽的师傅、系领带的小年轻都挤在塑料凳上扒拉着碗里的饭。
记得有回在唐宫路附近找地方吃饭,拐进条叫不上名的巷子,看见家卖烫面角的店。老板娘正站在门口蒸笼前招呼客人,白茫茫的热气把她半个身子都罩住了。“八块钱十个,汤免费”,这话听着就踏实。屋里就四张桌子,但烫面角咬开薄皮,里头的肉馅还冒着汁水,配碗小米粥确实舒坦。
要说找这类馆子的门道,得看叁个地方:一是学校周边,比如河南科技大学附近的小吃街,那份量就是为学生准备的;二是老居民区,像涧西区有些厂矿家属院门口,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;叁是商业区背街,百货楼后头那些巷子,解决了多少上班族的午饭难题。
有天中午我在行署路那边转悠,看见家卖牛肉汤的店,门口排了十来个人。凑近一看,十五块钱一大碗,饼随便泡。掌勺的师傅边舀汤边和熟客聊天:“老王今天咋来晚了?”“嗐,单位开会耽搁了。”这种家常对话,比什么广告都让人放心。
藏在市井里的实惠
现在人找饭吃,动不动就看手机础笔笔,其实真不如用眼睛看、用鼻子闻。有时候走着走着,看见哪家店门口人多,跟着排队准没错。上周在南昌路王府井后头那条巷子,就是顺着香味找到家卖砂锅面的,十二块钱端上来满满一锅,排骨都有四五块。
这些站巷子的快餐店有个共同特点——老板多半自己在店里忙活。丽春路上有家卖擀面皮的夫妇档,大姐负责调汁,大哥专门蒸面皮,熟客进来不用点单,找个空位坐下就行。这种默契,是大饭店里体会不到的。
至于附近哪有站巷子的快餐,这个真得靠平时多留意。我在新区上班头两个月,把单位周边叁公里内的巷子都转遍了,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哪家的烩面汤浓,哪家的卤肉饭给得多。有时候下班懒得做饭,拐到长安路口的巷子里,那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饺子馆永远亮着灯。
现在天冷了,这些巷子小店更显得温暖。推开玻璃门,热气混着饭菜香扑面而来,窗户上结着白蒙蒙的水雾。这种时候来碗刚出锅的浆面条,或者冒着泡的麻辣烫,比什么都实在。所以说在洛阳找吃的,真不用费劲查攻略,随便钻进条热闹点的巷子,准能找到让人满意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