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太原附近初中生约见一次五百
这两天在太原街头,总能听见几个中学生凑在一起嘀嘀咕咕,说的都是“约附近同学一次五百”的事儿。刚开始我还纳闷,现在初中生零花钱都这么阔绰了吗?后来仔细一打听,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原来这是个挺让人揪心的现象。有些孩子为了凑钱买新款手机或者潮牌球鞋,开始动起歪脑筋。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联系附近的人,假装提供陪聊陪玩服务,开口就要价五百块。有个班主任私下说,班上最近突然冒出好几个穿限量版球鞋的学生,问起来都支支吾吾的。
藏在屏幕后面的交易
我特意找了个周末下午,在迎泽区的一家奶茶店门口,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边玩手机边等人。其中有个男生手机一直响个不停,屏幕上不断弹出新消息提醒。他时不时抬头张望,像是在等什么人。后来有个戴帽子的中年人走过来,两人低声说了几句,男生就跟着走了。
旁边他的同学小声抱怨:“这周都第叁回了,说是去帮人打游戏上分,可每次都能拿回来好几百。”这话听着就不太对劲,打游戏陪练哪能挣这么多?而且每次都要特意强调是“太原附近初中生约见一次五百”,总觉得哪里怪怪的。
后来跟附近的便利店老板聊起来,他说最近确实常看到生面孔的成年人来找学生,有时候就在店门口塞个红包。有次他隐约听见“拍照”“视频”之类的字眼,心里咯噔一下,赶紧提醒常来买东西的学生要多加小心。
这事儿越想越让人坐立不安。那些孩子可能压根不知道,自己正在往危险的边缘试探。五百块钱对初中生来说是个大数目,可为了这点钱,万一碰上坏人该怎么办?
家长们的困惑与发现
住在小店区的刘女士最近就发现儿子不太对劲。孩子突然换了新手机,说是用压岁钱买的,可离过年都过去大半年了。有天晚上她起夜,听见儿子房间有说话声,推门看见他正对着手机镜头整理头发。孩子慌慌张张地关掉视频,第二天那个新手机就消失不见了。
我在家长群里看到,好几个妈妈都在说类似的情况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特别注重打扮,零花钱明显变多,问起来都说是“帮同学补习”或者“参加调研项目”。可细问具体内容,孩子们都含糊其辞。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些活动都要求“太原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”,听着就像某种暗号。
有个爸爸说,他偷偷查了几次孩子的聊天记录,发现都是在晚上九十点以后联系,对方总是催促尽快见面。后来他假装是孩子去套话,对方直接发来酒店定位,吓得他当天就去学校反映了情况。
这些家长现在整天提心吊胆的,既怕伤孩子自尊不敢明说,又担心不出面阻止会出大事。这种矛盾心理,当父母的应该都能体会。
学校方面也不是毫无察觉。听说有老师在校外碰到学生和陌生人在一起,问起来都说是亲戚。但哪个亲戚会专挑上课时间约孩子见面?而且每次都要提到“太原附近初中生约见一次五百”这样的条件?
现在有些班级开了安全教育课,老师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网络陷阱。不过说得太直白怕孩子逆反,说得太隐晦又怕他们听不懂,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。
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咨询师说,最近接到好几个青少年咨询,都是因为网络交友陷入困惑。有个初二男生坦言,最初只是想要攒钱看演唱会,后来发现这样来钱快,就停不下来了。等到想退出时,对方却用聊天记录威胁他继续见面。
这种事儿就像滚雪球,开始觉得能控制住,等发现情况不对时已经很难抽身了。孩子们往往低估了潜在的危险,高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。
说到底,这个问题不能全怪孩子。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,同龄人之间的攀比又厉害。重要的是要及时引导,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。毕竟人生路还长,为了一点零花钱走上歪路,实在太不值得了。
这几天我一直在想,如果能早点发现苗头,如果能多和孩子沟通交流,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些问题?也许我们该做的不是在出事之后批评指责,而是要在平时就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引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