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碑店300元左右的巷子,高碑店附近300元巷子
高碑店300元左右的巷子,藏着怎样的烟火气?
那天和朋友聊起租房的事,他随口提了句“要不你去高碑店那边看看?听说有些巷子里的老房子,叁百块左右就能租个小单间”。这话当时听着像天方夜谭,在北京这地界,叁百块现在连个好点的外卖都未必能吃上,还能租到房?我心里直犯嘀咕,可架不住好奇,还是找了个周末跑去转了转。
从传媒大学站下来,骑个共享单车往西溜达,没过多久就钻进了高碑店那片老社区。说实在的,第一眼看上去,这些巷子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。不是那种破败不堪的样子,反而有种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气息。晾衣绳横跨在巷子上空,挂着各色衣裳随风摆动;几个大爷坐在马扎上下象棋,旁边收音机里放着京剧。空气里飘着午饭的香味,不知道谁家在做红烧肉。
我在巷口杂货店买了瓶水,顺便和店主搭话。店主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姐,听说我想找房子,立刻热心肠地指着斜对面:“那儿就有间空着,上月租出去才叁百二”。她告诉我,这片的房子多是老住户自建的,虽然不像小区房那么规整,但胜在价格实在。特别是高碑店附近300元巷子里的那些老屋,很多来北京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先在这儿落脚。
跟着热心邻居的指引,我真去看了一间月租叁百二的屋子。房间不大,约莫十平米,朝南,有扇小窗户。墙面有些泛黄,但收拾得干净。独立卫生间是没有的,得用巷子尽头的公共厕所。房东直租,没中介费,押一付一,手续简单得让人意外。房东老爷子说,这价格十年没怎么涨过,“就当给来北京的年轻人行个方便”。
我在巷子里慢慢溜达,观察着这里的居住生态。每户门牌号旁都装着独立电表,密密麻麻的线缆在头顶交错。傍晚时分,下班回来的年轻人渐渐多了,巷子里开始热闹起来。有人在公共厨房炒菜,有人端着盆去洗漱间,虽然设施简陋,但邻里间会互相打招呼,那种人情味是高档小区里少见的。
当然,这样的居住条件肯定有诸多不便。隔音效果差,晚上能听见隔壁的呼噜声;冬天得自己生炉子取暖;遇到下雨天,巷子里的排水也是个问题。可转念一想,每月叁百块,在北京能有个遮风挡雨的窝,对刚来闯荡的年轻人来说,确实是根救命稻草。有个住在巷子里的小伙子告诉我,他在这已经住了两年,省下的房租报了个编程培训班,现在快要学成找工作了。
夜色渐浓,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我在想,高碑店300元左右的巷子,或许就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另一面。它不像颁叠顿那样光鲜亮丽,却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和日常生活。这些巷子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北漂族的来来往往,有人从这里起步搬去了更好的地方,也有人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年。
离开时我又路过那家杂货店,大姐正在收摊。她笑着说:“这巷子啊,就像个过渡站,但过渡站也得有人情味不是?”我点点头,忽然觉得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巷子,其实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温度计。它们测量着生活的底线,也丈量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