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大学门口最新暗号,校园周边近期特殊用语
那天傍晚的偶遇
前天路过兰大正门,看见两个男生站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嘀咕。一个说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另一个接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。我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,还在这对古诗呢?结果俩人相视一笑,击了个掌就勾肩搭背往食堂方向去了。
后来在牛肉面馆又碰见他们,忍不住凑过去打听。戴眼镜的男生嘿嘿一笑:“阿姨您不懂,这是咱兰大最新的——”他故意拉长声音,和同伴交换了个眼神,“——特殊用语。”
原来啊,这学期刚开始,不知道谁带的头,同学们之间流行起了用古诗词当接头暗号。倒不是真要干什么秘密活动,就是年轻人之间的小乐趣。用他们的话说,这叫“让枯燥的校园生活多点诗意”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种校园周边近期特殊用语还分场景使用。在图书馆借书,有人会对管理员说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;在操场约球,开场白变成了“羽扇纶巾,谈笑间”;就连去后街买烤红薯,都能听见有人念叨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。
不过要说最经典的,还得数在校门口用的那几句。特别是晚上熄灯前,经常能听见“海上生明月”对上“天涯共此时”——这是赶在关门前冲回宿舍的暗号。
暗号背后的故事
我特意多去了几趟校门口,还真发现不少有意思的事。周叁下午,看见个女生抱着书在门口来回转悠,嘴里念念有词。过了会儿有个骑单车的男生过来,女生赶紧说:“欲穷千里目”,男生单脚点地,笑着接:“更上一层楼”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他们学习小组约着去自习的暗号。
这种兰州大学门口最新暗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,它就像活的一样在不断演变。上周还是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这周就变成了“似曾相识燕归来”。有个大二学生告诉我,他们还有个微信群专门更新这些诗词暗号,每天都有同学投稿新句子。
食堂打饭的张师傅说,现在听到学生对着他背诗都习惯了。“有时候他们忘了带饭卡,就来句‘莫愁前路无知己’,我心想这孩子是不是没钱吃饭了?”他说着自己也乐了,“后来才明白,这是想赊账呢。”
不过这种特殊的校园周边文化也不是人人都懂。上周有个外校来办事的,在校门口听见两个学生在对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,还以为在举办诗歌朗诵会,愣是围着转了半天。
年轻人的小心思
跟几个常在校门口对暗号的学生聊了聊,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。大叁的李同学说,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,后来发现这成了兰大学生之间的小默契。“去外地参加比赛,碰到校友,对两句诗特别亲切,就像对上了接头暗号。”
文学院的王教授居然也知道这个现象。他说有次下课晚,听见门口学生在对诗,非但没批评,还悄悄给他们提了点建议:“我告诉他们,‘春风不度玉门关’比‘春风又绿江南岸’更有西北特色。”老先生说着还挺得意。
现在连学校周边商铺都学会这招了。后街那家旧书店的老板,现在见到学生就会来句“读书破万卷”,同学们很自然地接“下笔如有神”。接上了还能打九折,这谁想的到?
不过这些特殊用语更新速度确实快。上周流行的“会当凌绝顶”,这周就过时了。有个学生笑着说:“跟不上节奏就暴露你不是‘自己人’了。”看来要融入这帮年轻人,还得时不时温习一下唐诗宋词。
昨天傍晚又经过校门口,听见两个新生在尝试对暗号。一个怯生生地说“床前明月光”,另一个挠着头接“疑是地上霜”。旁边经过的学长忍不住提醒:“学弟,这句太简单了,得换点生僻的才行啊。”那两个新生赶紧掏出手机,看来是要恶补诗词去了。
夜色渐浓,校门口的路灯次第亮起。三三两两的学生陆续返校,偶尔能听到飘来的诗句片段。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,就像那年复一年绽放的槐花, quietly 成为这所百年学府一道新的风景。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学子们回想起大学生活,除了教室、图书馆和实验室,还会记得在校门口的那些诗意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