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学生品茶工作室,北安学子茶艺交流坊
最近路过学校后街,发现多了块素雅招牌——北安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时心里直嘀咕:现在学生都这么会玩了吗?直到被学茶艺的同学拽进去喝了杯凤凰单丛,这才发现原来年轻人喝茶可以这么有意思。
工作室藏在梧桐树影里,推门就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茶香。二十来平的空间摆着叁四张原木茶桌,青花瓷茶具在暖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最让人惊喜的是,在这儿根本看不到老气横秋的茶道表演,反而像走进朋友家的客厅——穿卫衣的男生正给台湾同学演示怎么泡铁观音不会涩,扎马尾的女生对着笔记本电脑敲论文,手边还放着杯碧螺春。
茶香里的青春滋味
社长小林是文学院大叁学生,边烫茶杯边和我闲聊:“当初就是看不惯大家总说喝茶是中年人的专利。”他手腕轻转,橙黄茶汤稳稳落入品茗杯,“你看这泡正山小种,带着松烟香是不是很像烟熏培根?我们经常用这类比喻让新手理解茶韵。”
确实,在这儿听到的品茶词特别鲜活。有人说安吉白茶像咬下第一口青苹果,有人说熟普像雨后的松林泥土。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形容,比专业术语更让人想亲近茶汤。每次北安学生品茶工作室办盲品会,总有人被茶汤的层次惊得瞪圆眼睛——原来同一棵茶树采的茶,用不同工艺能做出口感完全不同的茶。
玻璃壶里舒展的碧色茶叶起起伏伏,像极了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模样。工科生在这里琢磨水温对茶多酚萃取率的影响,美术生对着茶盏画速写,留学生把品茶会变成跨国文化交流。上周越南留学生带来的莲花茶,就让大伙儿惊艳了半天。
茶杯里的新天地
现在北安学子茶艺交流坊已经发展出叁个固定活动。周叁是新手入门课,教学妹学弟辨认六大茶类;周五是主题茶会,最近刚办过宋代点茶体验;每月末的茶叶漂流瓶活动最受欢迎——每个人带份小包装茶叶匿名交换,有人在武夷岩茶里喝到同学家茶园的味道,这才发现对方竟是相识两年的茶友。
这种奇妙的缘分不止一次发生。历史系的小张就是在茶会上发现,总坐角落安静喝茶的学长,竟然在研究唐代茶文化。两人现在常凑在茶桌边翻《茶经》,对着陆羽描述的二十四茶器比划现代替代品。用盖碗代替鍑,用电陶炉替代风炉,古今饮茶的智慧在茶杯里撞出火花。
窗外飘起细雨时,茶室更显温馨。铜壶咕嘟咕嘟冒着白气,有人往公道杯里添了块陈皮,普洱的醇厚里便漾开柑橘的清甜。穿汉服的姑娘在教外国同学行茶礼,动作间宽袖轻摆,像古画里走出来的仕女。而旁边穿运动服的男生正举着手机拍茶汤特写,说要发朋友圈破除“年轻人只喝奶茶”的偏见。
暮色渐浓时,茶台已换过叁巡茶叶。刚结束小组讨论的同学们陆续道别,相约下周再来品新到的太平猴魁。瓷杯里余温未散,墙上的投影还留着今日茶谱:蜜兰香单丛、茉莉龙珠、90年代熟普……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茶文化,原来就藏在年轻人为彼此斟茶时带笑的眼角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