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如今哪有夜色立巷口
那天路过老城区,忽然想起朋友问我的话:“江山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?”这句话像根细针,轻轻扎在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。
巷子还在,只是味道全变了。记忆里那种暖黄色的灯光从木窗棂里漏出来,炒菜的滋啦声伴着邻居的闲聊,还有哪个调皮孩子被母亲揪着耳朵回家的哭闹声——这些统统不见了。现在的巷子倒是整齐,青石板换成了水泥砖,墙上挂着“历史文化街区”的铜牌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巷口那家裁缝铺子,以前总是开到很晚。陈师傅就坐在昏黄的灯下踩着缝纫机,针脚细密得像在绣花。经过的人都会打个招呼:“老陈,还在忙啊?”他会推推老花镜,笑呵呵地说:“这件衣服客人明天要取。”现在那里变成了文创店,卖着全国古镇都差不多的手工艺品,晚上七点就关门了。
那些消失的夜晚
想起小时候,夏天的夜晚最是热闹。家家户户把竹椅搬到巷子里,摇着蒲扇乘凉。大人们聊着家长里短,我们这些孩子就在巷子里追萤火虫。谁家做了绿豆汤,会给左邻右舍都盛一碗。那种温热的人情味,比空调冷气要舒服得多。
现在呢?晚上走过这些巷子,只能看见紧闭的大门和冰冷的监控摄像头。偶尔有人经过,也是低着头看手机,匆匆来去。确实,江山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?大家都窝在家里刷短视频,外面的世界再热闹,也抵不过那块发光的屏幕。
其实想想,不是巷子变了,是我们变了。以前的生活慢,慢到可以站在巷口和邻居聊半天家常,慢到能看清月光是怎么一寸寸挪过墙头的。现在什么都快,快到来不及看清对面走来的人是谁,就擦肩而过了。
那天在巷子里遇到一位老人,他说自己在这住了六十年。“以前啊,这条巷子晚上比白天还热闹。现在倒好,安静得像没人住一样。”他叹了口气,“你们年轻人总说怀念从前,可让你们回到那种没有奥颈贵颈的日子,谁受得了呢?”
这话说得实在。我们一边感慨传统消逝,一边享受着现代便利。就像现在,我可以用手机拍下巷子的照片,却再也拍不出当年那种温度。
不过最近发现,巷子深处新开了家小茶馆。老板是个年轻人,他说不想让这条巷子就这么冷清下去。晚上去喝茶的人还不少,虽然不再有从前那种喧闹,但至少给了大家一个重新走进巷子的理由。
或许,这就是新的开始吧。时代在变,巷子的功能在变,但人对温暖的渴望没变。江山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?也许换个形式,它一直都在。只是需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,去发现,去感受。
夜深了,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。虽然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,但这份宁静,也别有一番味道。毕竟,生活总是在向前走的,我们能做的,就是记住那些美好的,然后创造新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