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中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情缘百五十
那天我站在汉中城西的小巷口,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。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,晾衣绳横在半空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这是我第叁次来找老陈,就为了听听他和月娥的故事——那条对于一百五十块钱的爱情。
老陈的修鞋铺子在巷子深处,门面小得像个储物间。他正低头给一只高跟鞋换鞋跟,听见我的脚步声,头也不抬:“又是你啊?我都说了,那点儿旧事不值当写。”阳光从门缝斜斜地照进来,把他花白的头发染成淡金色。
一百五十块的聘礼
“那是1982年春天。”老陈终于放下手里的鞋,用围裙擦擦手,“我25岁,在巷口摆修鞋摊。月娥每天经过,辫子又黑又长。”他说着说着眼睛就眯起来,好像能穿过时光看见从前。
月娥家就在巷子那头,是中学老师。老陈只是个初中毕业的鞋匠,提亲时心里直打鼓。果然,她父母开口就要叁百块彩礼——当时可是大数目。老陈攒了整整一年,才攒够一百五十块。
“我把布包推到月娥面前,手都在抖。我说我就这么多,但我保证让你过好日子。”老陈从抽屉里取出个褪色的红布包,小心翼翼打开,里面是几张早已不再流通的旧钞票。
月娥当时怎么做的呢?她没看钱,直接对她父母说:“我看中的是他这个人。”后来老陈才知道,她自己偷偷补上了一百五十块,骗父母说老陈凑齐了彩礼。这事她瞒了整整叁年,直到老陈偶然听见她和邻居闲聊才明白。说到这儿,老陈喉咙有点哑,端起搪瓷缸猛喝了好几口水。
现在他们在这条巷子住了四十年。儿子在深圳成了家,几次要接他们去住楼房,老陈都摆手:“这汉中小巷子里的爱情,离不开这些青石板。”月娥老师去年退休了,每天下午准时给老陈送保温饭盒,装的总是他爱吃的汉中面皮。
巷子口的梧桐树黄了又绿,沿街的店铺换了好几家主人。房地产商来过无数次,要把这片老巷子改建成商业街。邻居们陆续搬走了,只有老陈和几户老居民还守着。
“我们这条汉中小巷子里的爱情啊,”老陈望向门外,“就像巷子墙角那棵忍冬藤,看着不起眼,可年年都开花。”他修了四十年鞋,右手拇指有个洗不掉的黑色印记,那是常年拿鞋锥留下的。月娥老师给他织了个指套,米色的,已经戴得发黄。
前几天社区来人登记,说这片可能要拆迁了。老陈没说什么,月娥老师倒急了,连夜写了联名信,说这条巷子是活历史。其实大家都知道,她舍不得的是巷子里的记忆——那个修鞋摊的位置,就是当年老陈第一次拉住她手的地方。
黄昏时分,我告辞离开。走到巷子中间回头,看见老陈站在铺子门口,月娥老师正往他口袋里塞什么东西。走远了才想起来,今天应该是他们结婚纪念日。窄巷情缘百五十,这个数字从彩礼变成了一种默契,陪着他们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。
巷口新开的奶茶店飘来甜腻的香气,而老陈修鞋铺子里的皮革味,在这条巷子里飘了四十年。也许很快这里会变成商场或高楼,但总有人记得,曾经有对夫妻,用一百五十块钱的真心,换来了相守一生的窄巷情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