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州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定州小巷子招客地点有哪些
说起定州的小巷子,不少本地人都会露出心照不宣的表情。这些藏在繁华街道背后的小胡同,最近总有些特别的热闹。我前两天从文博园斜对面的巷口经过,就看见叁五个中年妇女坐在小板凳上,手里摇着蒲扇,眼睛却不住地往行人身上打量。
这种现象到底集中在哪些地方呢?我特意绕着老城区转了几圈。首先就是中山路附近的老街巷,这里靠近商业区,人流量大。巷口总停着几辆电动车,有人靠在墙边看似闲逛,其实时刻留意着过往的路人。你要是往巷子里多看一眼,他们立刻就会凑上前搭话。
几个重点区域
再往西走,清风街那片的老居民区也是类似情况。窄窄的巷子两侧是老式居民楼,一楼的住户大多把房屋改成了店面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店铺很少挂醒目标牌,倒是常见半掩的卷帘门,门口坐着些无所事事的人。有次我看见个穿花衬衫的大叔,见到生面孔就上前递烟,嘴里说着“进来坐坐嘛,便宜”。
南城门附近的小巷子也不能不提。这里白天还算清静,可一到傍晚就热闹起来。巷子深处亮起暧昧的灯光,偶尔能听见搓麻将的声音。路边摆摊的大姐告诉我,她在这卖了叁年水果,对这里的门道清楚得很。“那些招揽客人的,专挑外地口音的搭讪,”她压低声音,“本地人都绕着走。”
要说最集中的区域,还得数老汽车站周边。这里四通八达的巷子像个迷宫,第一次来的人很容易转向。我数了数,不到两百米的小巷里,至少有七八个招客点。他们招揽的方式各不相同,有的直接上前拉扯,有的用手机播放着暧昧的音乐,还有的就在巷口摆个象棋摊做掩护。
这些现象其实挺值得琢磨。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地方?我想了想,大概因为它们都有共同特点:交通便利但又不太显眼,流动人口多,管理相对松散。老城区改造还没完全覆盖到这些背街小巷,给这种现象留下了生存空间。
有位在巷口修自行车的老爷子跟我说,这种现象存在好些年了。“以前更明目张胆嘞,”他边拧螺丝边说,“现在好歹知道收敛点。”据他观察,这些招客地点会随着检查力度的变化而转移,今天在这个巷子,明天可能就换到隔壁胡同去了。
我在红旗大街后面的巷子里就见过这种情况。上周还冷冷清清的胡同,这周突然多了几个生面孔。他们不直接吆喝,而是用手机软件联系客人,见面时还要对暗号。这种隐蔽的方式,让普通路人很难察觉其中的门道。
说到定州小巷子招客地点有哪些变化,最近还出现个新特点:这些地点开始往新建的住宅区周边渗透。有些城中村改造后,留下不少待租的空置房,正好被利用起来。不过这些新点的招客方式更隐蔽,通常要熟人带路才能找到。
住在附近的居民对此看法不一。年轻人大都反感这种现象,觉得影响小区形象;倒是有些老人家见怪不怪,说这现象就像野草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。物业保安也很无奈:“我们只能管明面上的事,人家在自家屋里做什么,我们管不着。”
黄昏时分,我又路过其中一个巷口。暖黄色的路灯刚亮起,把巷子照得半明半暗。几个身影在巷口徘徊,见到独自行走的男性就会上前搭讪。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,语速很快,像是背诵熟练的台词。有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摆摆手快步离开,那几个身影又退回暗处,继续等待下一个目标。
这些定州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。每个城市可能都有这样的角落,在主流视线之外悄然存在着。它们像城市的影子,既真实存在,又难以捕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