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情感故事
那扇虚掩的木门
陇南的雨总是黏黏糊糊的,青石板路被浸得发亮。我撑着伞拐进这条不知名的小巷,墙头探出的叁角梅被雨水打得直点头。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木招牌上用白色油漆写着"住宿150元",旁边还有行小字"按天计费"。这价格放在现在,实在便宜得让人心生疑惑。
店门口坐着个织毛衣的老太太,她头也不抬:"租房?还剩最后一间。"我跟着她踩上吱呀作响的楼梯时,闻到空气中漂浮着老木头和旧纸张混合的气味。房间简单得惊人,一张床,一个书桌,墙上贴着泛黄的世界地图。正要关窗,发现窗台上压着张照片——穿碎花裙的姑娘靠着梧桐树笑,背后就是这条巷子。
深夜整理行李时,从床底拖出个铁皮盒子。里面装着厚厚一沓信,邮戳日期都在五年前。第一封信开头写着:"阿芸,今天巷口的面馆关门了,你最爱吃的酸菜肉丝面再也吃不到了..."我猛地想起那张照片,连忙翻出来比对,果然就是同一个人。
接下来的信里,慢慢拼凑出这段陇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。男孩用打工攒下的钱租下这间房,每天往存钱罐投五块钱,说要存够去找她的路费。女孩在省城读书,每次来信都会夹片梧桐叶。有封信里她写:"别总吃泡面,我给你寄了陇南的腊肉。"
存钱罐里的车票
那个铁皮盒子其实就是他的存钱罐。我摇了摇,哗啦啦响倒出些零钱,最底下压着张皱巴巴的车票——陇南到成都,硬座,正好150元。所以这陇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不单是房租,还是张奔赴爱情的车票钱。
后来几封信字迹开始凌乱。女孩说家里安排她出国,男孩回信时墨水被雨水晕开:"我等你。"最后那封信没有寄出地址,只简单写着:"别等了。"信的背面却用铅笔细细描着这条巷子的轮廓,每扇窗每块石板都清清楚楚。
清晨我被施工声吵醒,推开窗看见对面墙上画着拆字。老太太在楼下扫地,说这条巷子下个月就要改造了。我指指房间:"那这些..."她摆摆手:"那孩子临走时说,总要留点念想。"
雨又下起来的时候,我坐在窗前重读那些信。突然明白这小巷深处150元的情感故事,讲的从来不是爱情的价格。150元是叁十个日夜的等待,是五十封未寄出的信,是无数个在存钱罐前犹豫要不要买烟还是继续投钱的夜晚。
离开时我把铁皮盒子放回原处,只带走片梧桐叶。巷口的挖掘机已经就位,工人们大声讨论着拆迁进度。或许再过些日子,这条巷子和它承载的陇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都会消失。但总有人会记得,在这物价飞涨的年代,确实存在过这样便宜又珍贵的真心。
走到巷尾回头望,那扇虚掩的木门还在风里轻轻摇晃,像在等人回来,又像在跟往事道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