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0元通话3小时服务
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事儿,挺让人琢磨的。有个成都初中生拿着攒的500块钱,找了个“3小时电话服务”。刚开始我还纳闷呢,现在孩子都这么打电话了?后来才弄明白,这电话那头啊,是专门陪聊的大学生。
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真敢花钱。五百块可不是小数目,够买多少本辅导书了。但转念一想,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。我们那会儿上学,最多就是偷摸着去网吧,现在孩子怎么愿意花这么多钱,就为了找陌生人说说话?
这通电话背后藏着什么
我特意问了几个当老师的朋友。其中一个在中学教语文的李老师说,她班上也有类似情况。“这些孩子不缺吃穿,但特别缺能认真听他们说话的人。”她叹了口气,“爸妈忙工作,同学之间竞争多于交心,老师又总是盯着成绩。你说他们能找谁?”
那个找陪聊的初中生后来在作文里写了段话,让我印象特别深。他说:“那叁个小时里,我说的每句话都有人认真听着,不用怕说错,不用担心被比较。那位大学生姐姐还会站在我的角度想问题,这是连爸妈都很少做到的。”
这话听着让人心疼。你说现在的孩子,物质上是真不缺什么了,可心里话却找不到人说。这种学生500元通话3小时服务能出现,恐怕就是因为有这个需求在。
花钱买倾听,值吗?
有家长肯定要问:花五百块就聊个天,这值得吗?要我说,如果真能让孩子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了,或许比报个辅导班还有用。毕竟咱们都经历过青春期,知道那种没人理解的滋味。
不过也得提醒一句,这种服务毕竟没有监管,万一遇到不靠谱的,反而给孩子添堵。要是家长能早点发现孩子的需求,平时多抽半小时认真听他们说说学校的事儿,也许孩子就不需要去找陌生人了。
我认识一个爸爸,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地带儿子去家旁边的面馆,就俩人,边吃边聊。他说最开始儿子也不爱开口,后来习惯了,什么都愿意跟他说。“比给他买最新款手机管用多了。”这位爸爸笑着说。
说到底,成都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,给我们提了个醒。孩子在长大过程中,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满足,更需要情感上的陪伴和理解。如果我们给不了,他们可能就会想办法从别处获得——哪怕要花掉辛苦攒下的零花钱。
下次看到孩子抱着手机不撒手,也许我们可以先别急着批评,而是走过去轻声问一句:“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吗?”说不定,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就能打开一扇沟通的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