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古巷情深150的浪漫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8:59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青石板上的阳光

那天下午四点半,我第叁次拐进仁丰里这条窄巷。斜阳把晾衣竿的影子拉得老长,谁家窗口飘出炒青椒的香气。就在转角青苔最厚的地方,我又看见那对老人——奶奶坐在竹椅上织毛线,爷爷端着白瓷缸,一小口一小口地喂她喝水。

“慢点喝,烫。”爷爷的手有些抖,但动作特别轻。奶奶抬头冲他笑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两朵小菊花。这种场景在扬州老巷里不算稀奇,可每次遇见都让人心里软软的。

巷口修自行车的刘师傅告诉我,这对老人年轻时就在这条巷子认识的。“那会儿粮票紧张,小伙子每天省下半个馒头塞给姑娘。”刘师傅用扳手指指地面,“就在这棵梧桐树下,整整等了150天,天天如此。”

150个清晨的馒头

谁能想到呢?这段扬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开始得如此简单。1962年春天,奶奶还是扎着麻花辫的纺织女工,爷爷是刚进厂的学徒。巷子东头到西头,不过600步距离,年轻人却走了整整150个清晨。

“第一个馒头是用手帕包的,还带着体温。”后来奶奶跟我说起时,眼睛亮晶晶的,“后来他找了个铁饭盒,把馒头揣在怀里保温。”巷子里的街坊都看着呢,看着小伙子怎么从春天等到秋天,看着姑娘怎么从低头快步走到并肩慢慢走。

最难得的是,这份古巷情深150的浪漫,经历了饥荒年代、下乡岁月,到现在还能在夕阳里看见。爷爷现在得了轻微的帕金森,手总是微颤,可每天下午那杯茶,他一定要自己端。

“她跟我吃了一辈子苦,”有次爷爷悄悄对我说,“现在该我好好照顾她了。”说这话时,他正仔细地把奶奶的药片分装进小格子,每个动作都慢而认真。

巷子深处的温度

其实在扬州的老巷子里,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。隔两条街的皮市街上,也有一对卖烧饼的夫妻。女人揉面,男人烤饼,收摊后总要并肩坐在门槛上歇会儿。街坊们都说,他们家的烧饼有股特别的甜味。

现代人总把爱情想得太复杂,要房子要车子,要各种保证。可你看巷子里这些相伴到白头的夫妻,他们最看重的,反而是每天端到手里那杯温度刚好的茶,是过马路时自然而然伸过来的手。

如今我也习惯了在傍晚去巷子里走走。看炊烟袅袅升起,听各家厨房传来切菜声。偶尔会碰到那对老人,他们有时在门口剥毛豆,有时只是静静地坐着。这份扬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像巷子本身一样,经过岁月打磨,越发温润动人。

昨天下雨,我看见爷爷撑着伞,半个身子淋在雨里,却把伞完全倾向奶奶那边。这个画面让我在巷口站了很久。或许真正的浪漫,不在于说了多少情话,而在于愿意陪你走过多少个平凡的日子。

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,空气里有泥土和栀子花混合的香气。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,总让人走着走着就不想离开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