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称谓
那些被忽略的建筑故事
最近在茶余饭后,总听到同学们提起“炮楼”这个说法。起初我以为是军事遗迹,后来才发现指的是广州大学城周边几栋造型特别的出租公寓。这些建筑方方正正,窗户密集,远看确实像碉堡。这个称呼在学生间口耳相传,渐渐成了特定建筑的代名词。
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片区域还有几栋楼被称作“铅笔楼”。因为它们比周围的建筑都要细高,银灰色外墙在阳光下格外显眼。住在里面的同学开玩笑说,每次刮台风都觉得楼在轻轻摇晃,虽然知道符合安全标准,但心里还是会打鼓。
这些民间叫法特别有意思,既形象又带着点学生特有的幽默感。就像我们给室友取外号一样,这些绰号背后藏着大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。有次我特意去看了所谓的“蛋糕楼”,原来是栋米黄色的圆形建筑,阳台的弧形设计确实像极了奶油裱花。
记得和宿管阿姨聊起这些称呼时,她笑着说每年新生来都要重新解释一遍。这些非正式的命名方式,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。有些毕业生多年后回来,依然会问起“那栋火柴盒楼还在不在”。
在这些别称背后,其实反映了学生们对空间的重新定义。规整的市政名称太生硬,而“积木楼”“魔方大厦”这样的叫法,让冷硬的建筑有了温度。这何尝不是年轻人特有的表达方式呢?
黄昏时分站在宿舍阳台,望着那些被夕阳染成金色的“炮楼”,忽然觉得这些建筑就像沉默的见证者。它们看着一届届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走过,看着青春的故事在走廊里上演,看着那些通宵赶论文的灯火次第亮起。
或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建筑真的改变样貌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称呼还会留在校友们的记忆里。就像现在偶尔还能在论坛上看到,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依然用着这些特别的叫法,来指代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