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旧约茶上课,个旧茶约课堂
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“个旧约茶上课”的消息,起初还以为是茶艺培训班,直到被朋友拉着参加了两次,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有意思多了。
那是个旧老城区的一间茶室,推门进去就看到七八个人围坐在长桌旁。主理人小陈正在教大家辨认普洱茶的年份,桌上摆着叁四款不同年份的茶饼。有人端起茶杯仔细端详汤色,有人凑近闻香,角落里还有个姑娘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。这场景乍看确实像在上课,但氛围又轻松得像老友聚会。
茶香里的新天地
小陈说,他们这个“个旧茶约课堂”已经办了半年多。最开始只是几个茶友每周固定聚在一起喝茶,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就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模式。每次由一位茶友做主题分享,内容从茶叶品鉴到茶器收藏,甚至还有茶点搭配,五花八门什么都有。
我特别喜欢他们不设固定课表这点。上周我们还在讨论滇红茶的冲泡技巧,这周就变成了绿茶保鲜的民间妙招。有个大姐分享她存茶的经验时说:“我试过用陶罐、锡罐,最后发现还是老祖宗的法子最管用——石灰包加木箱。”大家都被她逗笑了,但仔细想想确实在理。
在这儿喝茶没人正襟危坐,也没那么多繁文缛节。有人会突然打断问:“为什么我这杯喝起来有点涩?”马上就有好几个人同时给出建议——水温高了、出汤慢了,或是茶叶放多了。这种随时提问、随时交流的感觉,比正经上课自在多了。
意想不到的收获
最让我惊讶的是,来参加“个旧约茶上课”的并不都是资深茶人。有个90后程序员说,他来是因为工作压力大,想找个地方放松。结果不仅学会了泡茶,还通过茶认识了不少各行各业的朋友。现在他成了固定成员,每次都会带些稀奇古怪的茶具来和大家分享。
茶室老板王叔偶尔也会加入讨论。有次他拿出珍藏多年的老茶,让大家盲品猜年份。有人猜十年,有人猜八年,最后揭晓答案竟是十五年。王叔笑眯眯地说:“喝茶这事儿,经验都是喝出来的。你们多来几次,舌头自然就灵了。”
确实,在这儿待久了,慢慢就能品出不同山头、不同年份的细微差别。更重要的是,开始懂得欣赏每一泡茶的变化——从第一泡的清香到第十泡的甘甜,就像认识一个人,需要慢慢了解才能看到更多面相。
现在每周二的“个旧茶约课堂”成了我雷打不动的安排。不是为了学茶艺考证书,就是喜欢那种一群人安静喝茶、随意聊天的氛围。在这个总让人匆匆忙忙的城市里,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,细细品味一杯茶的时光,实在是件难得的事。
窗外夜色渐浓,茶室里还飘着淡淡的茶香。新来的朋友正在请教如何选一把合适的紫砂壶,小陈耐心地讲解着不同泥料的特性。我看着墙上“个旧约茶上课”的活动海报,突然觉得这个看似简单的约定,或许正是这座城市里很多人都在寻找的——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