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湖火车站附近站街,洪湖车站旁街边见闻
傍晚时分,我顺着洪湖火车站出口的人流往西走,天色将暗未暗,路灯还没完全亮起来。这条街我走过很多次,但今天走得特别慢——听说最近这一带有些变化。
刚过第一个路口,就看见几个推着小吃车的摊主正在摆弄食材。炸串的油锅滋滋作响,煎饼铛子上飘起白茫茫的蒸气。有个穿格子围裙的大姐一边擦汗一边招呼:"尝尝我们家臭豆腐,十里八乡都有名!"这话说得夸张,但确实勾得人走不动道。我买了两串,站在路边吃起来,看着车站方向陆续亮起的灯火。
街角遇见老熟人
正吃着,听见有人叫我的小名。一回头,居然是初中同学大刘。他扛着两个大编织袋,额头都是汗珠。"这么巧?你在附近上班?"我递给他一串豆腐。大刘把袋子放在路边,用袖子抹了把脸:"跑运输的,刚送完这单货。这洪湖火车站附近站街的生意人,我基本都认得了。"
他指着对面那家便利店说,老板是他老乡,经常帮他看管货物。又指着巷口修鞋的老师傅,说老师傅在这摆了二十年摊,见证了整个片区的变迁。"以前这里可没这么热闹,"大刘咬了口豆腐,"现在啊,连晚上都这么有人气。"
我们聊着天,注意到有个卖水果的阿姨正给路过的小朋友塞橘子。那孩子妈妈推辞不过,最后笑着买了两斤橙子。这种人情味儿,在大商场里可体验不到。
夜色渐浓生意忙
天完全黑了,整条街反而更热闹了。卖糖炒栗子的小车前围了叁四个人,糖霜的甜香混在晚风里。服装店的音响放着老歌,几个姑娘在店里试衣服,欢声笑语传得很远。最有趣的是个卖手工编织品的老奶奶,她并不叫卖,就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编中国结,倒引得不少路人驻足。
大刘要去接下一单活,我们道了别。我继续往前走,发现洪湖车站旁街边见闻确实丰富:有刚下火车的旅客在找餐馆,有附近居民出来遛狗,还有像大刘这样的务工人员在等活。路灯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,却不觉得吵闹,反而让人安心。
走到街尾转弯处,看见几个年轻人支着手机架在直播。他们热情地介绍着当地小吃,镜头扫过每个摊位时,摊主都会配合地挥挥手。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,让我停下脚步看了好一会儿。
往回走的时候,我特意又去看了看那位编中国结的老奶奶。她身边多了个小女孩,正认真学着编手链。奶奶手把手地教,女孩笨拙地跟着做,那画面特别温馨。我忽然觉得,这条街最珍贵的不是各种商品,而是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。
快到车站时,遇见巡逻的辅警。他们和几个摊主熟稔地打着招呼,提醒他们注意收摊时间。这种默契,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。
站在车站广场回望,整条街笼罩在暖黄色的灯光里。各种声音、气味、光影交织成生动的市井画卷。我想起大刘说的,他最喜欢傍晚时分来这里接单,既能赚钱又能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。这话说得真对,在这洪湖火车站附近站街走走,确实能触摸到生活最真实的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