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香体验
教室里飘着铁观音的香气,这可不是在茶艺社,而是厦门某中学周叁下午的语文课。林老师端着茶盘在课桌间走动,青花瓷杯与桌面碰撞发出清脆声响。
“尝尝看,能喝出什么味道?”她对着正在咂嘴的男生笑道。那孩子皱着脸:“先苦后甜!像上次背文言文的感觉。”
茶香里的知识点
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已经持续了半年。起初家长群里还有人担心:孩子们上课喝茶不会睡着吗?结果恰恰相反,现在每周的品茶课成了出勤率最高的时段。学生们在茶叶冲泡的十分钟里讨论文学意境,借着茶汤温度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起伏。
高二的王同学一边晃着茶杯一边说:“以前读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品茶总觉得隔着一层,现在自己试过凤凰单丛,突然就懂妙玉为什么说‘一杯为品’了。”他旁边的女生接过话头:“确实!上学期学《茶经》时我们真的照着书上的方法煎茶,虽然麻烦,但陆羽写的‘沫饽如积雪’一下子就看明白了。”
茶具在同学们手里传递,不同季节对应着不同茶类。春学期的碧螺春带着江南的温柔,秋学期的岩茶蕴含山峦的厚重。有次物理老师甚至来串场,用盖碗讲解热气对流原理——那节课没人走神。
跨越课本的收获
更让人惊喜的是变化发生在细微处。原来坐不住的男生学会了静候叁泡茶的时间,急性子的女生发现轻摇杯壁能观汤色变化,这何尝不是种潜移默化的修身养性?课代表小陈笑着说:“现在我们家周末都泡茶,我爸说我这半年变得会耐心听人说话了。”
窗外榕树新绿与教室里茶汤的金黄相映成趣。有同学在周记里写:“原来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字句,而是可以捧在手心的温度。”或许教育的意义,就在于让知识带着生活的烟火气,自然地融进年轻生命的脉络里。
期末的茶文化实践课上,同学们分组展示自制茶席。茉莉花茶在玻璃壶中舒展,乌龙在紫砂壶里醇化,那些曾经只在教材上出现的名词,此刻都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。当清幽茶香漫过整间教室,你能看见传统文化正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新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