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周边低价情感故事
老张把电瓶车停在巷口,蹲在马路牙子上点了一支烟。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,淮北郊区的晚风裹着煤灰味,吹得他眯起眼。手机屏幕亮着,那个叫"芳华"的微信号发来定位——离这儿两公里的城中村,房费一百。
他掐灭烟头,想起老婆今早又提起孩子补习班学费的事。结婚十五年,爱情早被柴米油盐腌成了咸菜疙瘩,嚼着费牙却扔不掉。
城中村的那盏灯
出租屋比想象中干净,旧沙发上铺着洗发白的碎花布。女人递来搪瓷杯时,他注意到她虎口有道疤,像是被锅沿烫的。"我也在纺织厂干过。"她突然说。就这句话,让老张掏钱的动作顿了顿。
他们真聊了起来。对于叁班倒的辛苦,对于食堂总卖土豆丝,对于厂区那棵歪脖子枣树。女人从床头铁盒里摸出张泛黄照片,七八个年轻姑娘勾肩搭背对着镜头笑。"最后都散了,就像这城中村,明年也要拆。"
老张最终把一百块钱塞在搪瓷杯底下。离开时女人追到楼道,往他兜里塞了俩橘子。"你家孩子爱吃甜的。"她说。老张没问怎么知道的,就像没问那道疤的来历。
夜更深了,他骑着电瓶车在淮北附近转悠。霓虹灯把"宾馆68元"的字样投在柏油路上,几个男人蹲在便利店门口抽烟,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们疲惫的脸。这城市角落里,藏着太多一百块就能买到的温存,却买不走各自心里的重量。
早点摊前的硬币
隔周送外卖时,老张在城中村口撞见那女人正在支早点摊。叁轮车上垒着蒸笼,她系着围裙麻利地揉面,虎口的疤在晨光里格外显眼。两人对视片刻,她舀了碗热粥递过来:"不要钱,上次的橘子酸不酸?"
后来老张常绕路来买包子,每次都多付五块钱。有回看见她女儿蹲在板凳上写作业,孩子腕上戴着和他闺女同款电话手表。那一刻他忽然明白,这淮北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不过是两个溺水的人,临时抓住的稻草。
秋雨来得突然,老张送完单躲进她的棚子。女人正对着手机抹泪,视频里老母亲躺在医院床上。"要不...我先借你?"他摸出准备交物业费的现金。女人摇头,把蒸笼盖揭得哗哗响:"都难,都知道。"
雨停时她往他外卖箱塞了袋糖叁角:"知道你媳妇糖尿病,这是木糖醇的。"老张骑出很远才敢回头,那抹身影在雨雾里瘦得像片叶子。这种周边低价情感故事里,真心反倒成了最贵重的东西。
元旦前后城中村拆迁通知贴满了墙。老张路过时,看见她挎着大包小包站在废墟前。两人隔着拆迁的灰尘对望,她忽然举起手比了个"五",又指指西边新盖的安置小区。
如今老张还会接到那种电话,但他总是直接挂断。手机相册里存着张模糊的截图——西城菜市场有个早点摊,招牌上画着歪脖子枣树,付款码名字是"五个糖叁角"。